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中国

传承中华文脉 推动文化自强

■刘 祎 樊晓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经典古籍,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动力和能量。展望未来,要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我们就必须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坚守精忠报国的精神内核。“精忠报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溯古望今,精忠报国的品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氤氲化生、澎湃激荡,演绎了无数壮志凌云、热血沸腾的历史篇章。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与演进中,精忠报国已内化为中华儿女展现精神意志、坚定信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符号。“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精忠报国的伟大力量,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和民族牺牲奉献的英雄人物,矗立起一座又一座激励后人的精神丰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从“精忠报国”这一深厚的历史土壤中汲取丰厚营养,让其中蕴含的忠诚、大爱、担当与正义等精神品格,深深融入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之中。

践行心怀天下的价值追求。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或致力于改革社会弊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或于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扶大厦之将倾。无论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哲先贤的嘉言懿行,生动诠释了中华儿女为捍卫国家尊严与民族独立而勇于担当的内在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精神之一,已经成为守护家园、维护社会稳定与繁荣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胸怀天下,历来以天下为己任,不断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以坚定的信念与非凡的勇气,展现出一往无前、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新征程上使命如山、重任在肩,我们更应强化担当作为,将“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

涵养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海纳百川”,出自《三国名臣序赞》中的“形器不存,方寸海纳”,主张人们要消除歧视和偏见,强调的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胸襟,以包容、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思想以及民族,以平等的心态去倾听、接纳差异。千百年来,海纳百川的胸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和谐交融,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我们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海纳百川的胸襟彰显了今日中国的文化气派。新时代以来,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开放、创新、包容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前进道路上,我们更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汲取各种文明养分,融通各种文化资源,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征程上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锤炼刚健自强的文化品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形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刚健自强蕴含着坚忍勇毅的精神特质,一代代中华儿女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不畏难、敢攻坚的优秀品格。从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到马援的“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向心力,激发了中华民族独立自强、不断进取的民族斗志,从而锻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便如同不灭的火焰,升腾着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古往今来,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攀登的英勇身影,以无私奉献为笔,以坚忍不拔为墨,书写着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他们的精神犹如薪火相传的火种,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对“自强不息”精神最生动的写照,必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