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中国

“凝动乐章”文脉绵长

——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这是1951年,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文章中对北京中轴线的描述。他在我国首次提出“中轴线”这一概念,将北京中轴线上高低错落、跌宕起伏的建筑群,形象地比喻为“凝动的乐章”。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这条“城市之脊”纵贯南北,统领整个城市规划格局。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与“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主席近日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中正和谐,贯通古今。沿中轴线北眺,水立方、鸟巢方圆并济,成为北京现代城市人文新地标;向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如凤凰展翅,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一条轴线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碰撞出时代火花。时至今日,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仍在生长,新的故事正在续写。

16329987_e0f8fce6f384db3831fe527049716d17(1).jpg

北京中轴线鸟瞰。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739年“高龄”古桥依然车水马龙

探索遗产保护新路径

钟鼓楼以南、玉河水道之上,有着739年历史的万宁桥南北跨立。步行游览之外,不少游客选择乘坐有“龙脊线路”之称的5路公交车。炎炎夏日,透过车窗便可领略浓郁的北京气息。

与常见的公交车相比,5路公交车显得格外小巧。“为了配合中轴线申遗工作,几年前,5路公交车全部改为单机公交车。更换后的车辆既环保又轻便,更好地为这座老桥减负。”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张磊介绍。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文化遗产点,也是大运河北京段的组成部分。作为两个世界遗产的交汇点,万宁桥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2020年起,万宁桥整体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段文志,参与了万宁桥保护修缮工作。“为探查桥梁基本情况,我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桥面斜铺石逐块编号登记。同时,对桥梁的荷载能力、受交通震动的影响开展相应试验。”段文志介绍,根据测试结果,北京市针对通行万宁桥的车辆作出限速、限重等要求,并调整部分公交线路。自2024年4月起,除7座(含)以下载客汽车和公交车以外,万宁桥禁止其他机动车通行。

保护桥体的同时,万宁桥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同步开展。河堤上的自来水管道、通信光缆管道安全拆除,露出地面的配电箱等市政设施埋入地下……经过整治,古老的桥体重现“真容”,小轿车在古桥上穿梭,周边旅游、餐饮百业俱兴。

前人的建造智慧与今人的科学养护,让“高龄”古桥继续焕发活力。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吕舟看来,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北京中轴线向世界讲述了一个中华文明传承延续、古今交融的中国故事,也向今天的人们呈现‘何以中国’的物质见证,更为北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自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北京中轴线申遗的12年,也是北京市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的12年。12年间,北京市开展腾退整治、修缮利用、考古发掘、环境保护的同时,大量新技术也应用到沿线地区的文物保护与科学管理中。

在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周围,次第分布着160个界桩。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通过“数字打更人”上传图片,为文物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在吕舟看来,“数字打更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它将中轴线保护引入全民视野。文物保护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变成大家共同参与。”吕舟说。

数字中轴线复原搬上“云端”

书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我邀请你加入‘数字中轴’,与我一起探索中轴线的魂。”

点击进入“数字中轴·小宇宙”游戏界面,一只北京雨燕由北向南飞过中轴线上15处遗产要素。用户化身游戏中的角色,以一名青年游客的视角,手持邀请函走进先农坛现场观摩祭祀仪式,亲身体验搭建正阳门城楼,尝试把社稷坛的五色土放到正确位置……

这款数字产品是全球首次将数字技术应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成果,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互联网公司打造。近百名技术人员细致拍照、扫描各遗产构成要素,为搭建专业数字模型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

历时3年,研究团队积累了海量三维数据资产,前后迭代542个版本,最终以3D形式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山形水势,“还原”220万栋建筑物。有着700余年历史的中轴线被原封不动搬上“云端”,在虚拟世界开启全新的数字生命。

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静态的过去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北京中轴线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吕舟是“数字中轴”项目的学术总顾问。他介绍,北京开创了数字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先例。“数字科技是一道桥梁,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将贯连古今的建筑群落瑰宝呈现在世人眼前。”吕舟说。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公布,明确中轴线及其延长线起止。向南连接大兴机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一体联动;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直抵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北京中轴线被誉为“活的遗产”,不仅因为它在空间维度上不断延伸,而且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核依旧焕发着数千年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烟花组成的29个巨型“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中华文明从历史深处走来,奔向璀璨未来。

家住朝阳区的小学生钱维世,是北京中轴线的红领巾小志愿者。他用1年多时间走遍北京中轴线的各大重要建筑,创作绘画作品《中轴线上穿越时空的美》。在他笔下,位于中轴线最中心、最核心的故宫承载历史的厚重,中轴线北侧万宁桥和什刹海的荷花焕发勃勃生机。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介绍,未来将围绕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阐释、开放3个层面开展工作。“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邓超说。

“中轴线”成热门搜索词

丰富文旅融合新供给

中轴线上,不只有辉煌瑰丽的建筑群,更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后,旅游平台数据显示,7月27日至7月30日,“中轴线”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120%。其中,“中轴线一日游”“中轴线民宿”“中轴线美食”搜索热度位居前列。

在中轴线缓冲区经营多年的老字号丝绸店负责人刘奇,真切感受到这一变化。随着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开展,经过1年半的修缮,店铺外观得以重现历史风貌。“老字号一直伴随着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演变,如今老城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护,为我们带来发展的良机。”刘奇说。走进这家古色古香的老字号店铺,各色的丝绸制品琳琅满目,来自各地的游客让这个二层小楼略显拥挤。在客流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店铺还专门开辟出一个微型博物馆,一幅真丝手绘《北京中轴风貌图》格外引人注目。

伴随申遗成功,中轴线成为古都北京新的文化符号。不少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就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带。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旅游也可以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近日,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特别推出“北京中轴线古树主题游”线路。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曲宏的眼中,这些古树名木就是“活着的文物”。很多大树上挂着带有二维码、或红或绿的树牌:红牌代表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绿牌则是100年到300年之间。

谈起这些古树,曲宏如数家珍:“故宫有横跨中轴线的‘人字柏’‘连理柏’自然奇景,天坛有多达3000多株的古柏群……正是这些沧桑的古树,让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仪树’的端庄威严、‘海树’的广袤无垠,重新认识中国人心中的‘天人合一’。”

8月2日,东城区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系列文化活动正式对外发布,包括“艺彩·中轴”文化展演系列活动、“游迹·中轴”城市探访系列活动、“书香·中轴”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数智·中轴”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等。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文化活动让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交融,将壮美中轴、礼仪中轴和文化中轴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中,搭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亲历者说

    让中轴线“活”起来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金锡彬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会议室内,我和同事们紧紧盯着屏幕,时刻关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情况。当大会主席维沙尔·夏尔玛用中文说出“我祝贺你,中国”时,我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北京中轴线申遗之路走过12年,我们的工作将壮美中轴完整呈现在世界面前。那一刻,我感到无比骄傲。

    1年多前,我从北京市文物局调任至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在此期间,我和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保护管理、监测预警、档案资料收集工作。

    说起北京中轴线,不得不提有着“九门之首”美誉的正阳门,也就是老北京人口中的“前门楼子”。正阳门箭楼,就是申遗迎检考察的第一站。我带领团队布设《北京中轴线——中国都城理想秩序的杰作》专题展,决定将箭楼的箭窗作为展陈核心,箭楼正中视角最佳的3组箭窗成为展览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此专门设置电动遮光卷帘,打开时,游客可向南眺望南段中轴线;放下后,又可以有效保护对光敏感度较高的文物。

    2023年8月,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对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等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们中心与各遗产要素建立了和谐融洽、持续稳定的协作关系,有效保障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保护管理。

    申遗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提高全社会对北京中轴线创新活化的参与热情。在北京中轴线官方网站,我们设置多个“时空板块”,立体再现中轴线700余年间的发展与变迁,产品上线后广受好评。“数字打更人”项目,我们邀请市民游客积极参与文物巡检,共收到7万余张照片。这对我们的遗产监测工作形成有益补充,也督促我们不断完善数字产品,提升参与者体验。

    对我和同事们来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个全新起点,意味着我们将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更高平台上贡献智慧、汇聚力量。未来,我和团队还将立足北京中轴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前沿科技与先进理念,持续提升保护管理能力,强化展示阐释水平,健全保护监测工作模式,用中轴线经验助力老城的整体保护发展。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