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军旅文化

    让创新火花点亮强军梦想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八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照星

    国防科技大学建设培育以“忠诚、为战、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文化,激励师生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创新文化成为该校为战育人的重要支撑。图为该校教员指导学员开展科研攻关。张龙 摄

    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军队院校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摇篮,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创新能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国防科技大学在70年办学治校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形成了以“忠诚、为战、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文化,在新时代军队院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征途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这所知名军校里,北斗路、天河路贯穿南北,天河楼、北斗楼、空天楼、智能楼鼎立相望。这些科技韵味浓厚的名字,昭示着这所学校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军队院校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未来战争需求。而且从深层次来讲,军事创新文化一旦落后,将是根本的落后。

    1953年建校伊始,该校就把创新摆在了重要位置。70年建设发展,从教学训练到科学研究,从人才培养到队伍建设,从后勤保障到安全管理,该校一直在进行改革创新,仅2022年就出台了34项相关制度。可以说,这所军校的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新图强的创新史。

    “我们觉得,军队院校创新文化可以用4种颜色来概括,分别为红、蓝、绿、黄。”该校领导介绍,红代表忠诚,象征着听党指挥、为国教研;蓝代表科技,象征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顽强拼搏;绿代表军队,象征着为战育人、因战而研;黄代表青春,象征朝阳一般蓬勃向上。

    近年来,该校政治工作部开发了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以科大红、科技蓝、军营绿、朝阳黄为标准色,统一规范校徽、字体、图形等。大到环境布置,小到课件制作,使用学校统一标准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过程,也是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创新文化共识的过程。

    在这4种颜色中,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忠诚,是军队院校创新文化的根本。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邓小平同志将研制任务郑重地交给该校。年过花甲的专家慈云桂信心百倍,立下“军令状”:“我今年刚60出头,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5年时间,一天也不能多!亿次速度,一次也不能少!”

    从此,慈云桂带领着团队没日没夜鏖战,不到5年时间就完成了巨型机研制工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能独立研制巨型机的国家。张爱萍将军欣然挥毫,将该机命名为“银河”。

    在巨型机研制过程中,43岁的蹇贤福、35岁的俞午龙、40岁的张树生等科研工作者牺牲在工作一线。该团队有这样一个说法:地上有一支银河队伍,地下也有一支银河队伍。

    从“银河”实现我国巨型机“零”的突破,到“天河”超级计算机多次问鼎世界之巅,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始终确保军事创新的方向是国家和人民军队需要的方向。一批批科研工作者,用实干苦干和牺牲奉献擦亮忠诚底色,丰富了创新文化的厚重内涵。

    在该校,有一处红色标语格外夺目:强军梦想从这里启航。这句话,揭示着军队院校肩负的神圣使命——为战育人、为战而研。未来战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未来战争需要什么样的武器,他们就应该研究什么样的武器。向战为战,这是军队院校创新文化的鲜明属性。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环形激光器”,引起了世界光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当时,国内也有其他单位曾投入研究,但最后都因难度太大而放弃。国防科大的科研工作者坚持了下来。他们知道,这是未来战场需要的东西;如果他们不干,就可能给国家留下空白,将来必定受制于人。40多年的披荆斩棘、三代人的接力攻关、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奋斗,他们终于研制出精度和可靠性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激光陀螺,有效提升了我军战斗力。

    这些年,天河登顶、北斗组网……创新事业孕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激励创新事业。在文化与事业的相互激荡中,一代代国防科大师生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更加坚定。

    “1993年,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第一次走进校史馆,看到了被安放在醒目位置的‘银河-I’。它是如此神秘且具有吸引力。看着它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排线,以及机身上那一个个依然闪着亮光的焊接点,一瞬间,我的‘超算’梦被点燃了。”该校某系教授沈立在一次上课时动情回忆道。

    参观校史馆,是每名国防科大师生员工的“必修课”。多少年轻学子的梦想,就在那一处处展品前被点亮。

    “校史馆是学校创新文化的重要教育场所,参观校史馆的过程就是创新文化教育浸润的过程。”该校政治工作部领导说,培育创新文化,要统筹用好政治引领、教育浸润、氛围营造等抓手,整体谋划、整体推进。

    这些年,他们选树一批“科技强军先锋”,谱唱系列《科大组歌》,推出系列院士传记,举办系列强校论坛,成立智慧火箭俱乐部、射击俱乐部、军乐俱乐部等31个军事文体俱乐部,学校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其中,射击俱乐部成立于2013年,由教员牵头、学员组织俱乐部成员进行日常训练。近年来,成员多次获得全军院校军事技能考核、全军“勇士杯”等比武竞赛的轻武器射击项目第一名。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俱乐部主任、学员宋峻屹说:“是求新求变。”

    10年来,他们不断创新组训模式,常态化组织“谁是枪王”军队院校射击邀请赛、轻武器文化节、人机对抗赛等活动,让俱乐部成员在有趣味的对抗训练中提高射击水平。

    2016年,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指出:“各级要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首创精神,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激发官兵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激励大家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军的自觉行动。”

    作为军队院校,学员是学校的主体;培育创新文化,最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夜幕沉沉,国防科大智能科学学院上空却热闹异常。只见闪亮的红色和蓝色“足球”来回穿梭,争相“射门”。

    组织空中足球比赛,是该院机器人文化节的一项活动。

    “空中足球赛集娱乐与训练一体,不仅很有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学员创新能力和操纵无人机水平。”该院学员钟睿带领小队过五关、斩六将,赢得最终胜利,对这项活动也深有感触。

    为增强学员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该校设立了“物理创新”“机器人技术创新”“电子技术创新”等学员创新实践基地,组织举办系列科技文化节。这些科技文化活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已经成为该校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1997年,该校电子科学学院举办“电子科技苑”文化节,是学校的第一个科技文化活动。活动通过电子制作竞赛、电子知识竞赛、无线电寻址竞赛、科普作品征文等活动,创造性地将科技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随后,其他学院竞相跟进,相继创办了“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航天科技文化节、机器人文化节、“光之韵”科技文化节等文化活动。

    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这些文化节活动全部由学员组织筹划,每届时间持续1个月至2个月不等,不仅受到全校学员的青睐,还吸引了其他高校学子的参与。

    这些彰显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节活动,一年四季红红火火,不断点燃着青年学员的创新火焰,砥砺他们敢为人先的锐气,也使得追求创新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一种文化的积淀形成和发扬光大,离不开无数接力者的努力。多年来,一代代国防科大师生员工接力培育创新文化,使得该校的创新文化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从未改变。从研究我国第一台双足机器人到组织机器人擂台争霸赛,从“一对多”普通育人模式到“多对一”的培养模式,从线上对抗演练到线下实兵对抗……新时代国防科大师生员工既传承发扬创新文化,又培育形成新的创新文化,一直奔跑在改革创新的征程上。

    近日,该校智能科学学院毕业晚会在某院区举行。现场光影交织、旋律飞扬、气氛热烈,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青年人有创造力,更能排演出令人喜爱的节目。”该院政治工作处干事周湘汨介绍,这次晚会和以往不同,从方案制订、节目排练到现场组织,全部由学员完成。

    让学员进行自主管理,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源于学校去年制订的生长军官自主管理方案—学员队的教学训练、政治工作、行管与战备等全部由学员自主筹划组织实施,学员队队干部主要负责指导帮带。

    “只有注重制度建设,才能推动创新文化培育持续开展。”该校政治工作部领导告诉记者。

    军队院校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制度是管根本和长远的。只有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措施,才能确保军队院校创新文化拥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电子科学学院某实验室科研人员深入部队,围绕某项目的任务需求和应用模式展开调研;信息通信学院某教研团队派出百余人次赴一线部队了解备战需求、开展技术交流……“研战为战贡献激励计划”的实施,让学校各单位“自带干粮上战场”、服务备战的意识更浓了。

    ——学校仅2022年就有31人破格选任博导、硕导。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扶持办法的实施,激活了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一池春水。

    ——80个“金点子”项目在刚入职科研人员的刻苦攻关中陆续展开。自主创新科学基金的设立,激发了年轻科研人员创新的活力动力。

    ——该校持续优化教学组织方式,探索实施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小班化“一制三化”的培养举措。某系开始试点推行“项目制矩阵式”育人模式,让多个方向老师指导学生做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学员能力快速提升。

    制度创新犹如培育创新文化的引擎,助推创新文化蓬勃发展。该校领导说:“好的制度,能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而今,创新已成为国防科大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一种价值导向、思维模式、行为自觉,学校已然形成“处处是创新之地,个个是创新之人”的生动局面。

    采访结束,已是夜深人静。北斗路上,北斗楼、空天楼依然灯火通明。那是见证国防科大官兵创新拼搏的灯光,也是创新文化投射出的亮光,更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闪耀的光芒。


    微评

    用创新文化催生 军事科技创新活力

    ■高跃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和基础支撑,蕴含着创新攻坚的灵魂血脉、科技制胜的基因密码、奋进一流的自觉自信。科技创新是一种高技术高强度的智力劳动,也是一项高风险高压力的创新活动。加快军事科技创新,很重要的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在精神文化高地上播撒忠诚、耕耘信念、释放活力、创新务战,激发勇攀科技高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

    文化虽无声,鼓之似雷霆。现代军事力量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较量,最深层的是文化的较量。从一次次赶超先进、保持先进、引领先进的创新实践看,每一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都伴随着创新文化的强劲引导。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创新文化滋养科技创新应有的纯粹,激发勇立潮头破难题、善创新的内生动力,已成为我军战斗力生成过程中影响持久且难以复制替代的重要力量。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国家和军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思想文化阵地,让创新文化与传统对接、以技术赋能、同实践结合,赓续红色基因、生发新枝叶,紧跟时代步伐、催生新动能,拥抱官兵需求、释放新活力,使创新成为价值追求、行为习惯和时代风尚。具有时代特征、军队特色、院校特点的创新文化,为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作一流贡献加油赋能,生动反映着大学精神最显著的标识。

    愈是展望,愈是让人心潮涌动;愈是奋斗,愈是让人热血澎湃。我们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实创新土壤,不断完善有利于释放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要继续从创新文化中汲取养分,尊重创新、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勇于冒尖,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用新的拼搏和奋斗为强军兴军写下生动注脚。

    (版式设计:程春蕾)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