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飞鲨”
在“飞鲨”舰载机翱翔海天的背后,有这样一群默默付出和奋斗着的普通战士。他们以“保持仰角,准备战斗”的精神,深耕在飞行保障的各个战位,如同一颗颗星辰,辉映于海天。
本期“士兵面孔”聚焦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2023年3月,海军给该场站记集体二等功。在逐梦海天的征途上,他们与舰载机一起成长,用一串串坚实的足印,勾勒出舰载机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航迹。
——编 者
平凡的一天
【人物名片】周勇,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先后5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天欲破晓,淡青色的天空还镶着几颗疏星。一辆强吹车缓缓驶入跑道,为长长的路面投下一道白色的灯光。忽然,强吹车发出巨大的吼声,跑道上的砂石瞬间被吹入两旁的草地。
驾驶室里,一级上士周勇脊背前倾,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把着操作杆,睁大眼睛盯着路面,根据情况调整着车辆清扫方向。跑道上,战机一次次滑行留下的黑色印痕新旧叠加,朝着14°仰角的滑跃跑道尽头延伸。再过几个小时,战机就会从他清扫过的跑道上呼啸而起,一飞冲天。
前方,一个银色光点一闪而过。周勇眨了眨眼,一脚踩住了刹车。经验告诉他:跑道上的一粒砂石、一颗螺钉都可能给飞行带来安全隐患,容不得半点马虎。周勇立即下车检查,在跑道上搜索了几分钟后,终于在车轮左前方找到一个金属异物。
清晨,周勇和战友们已完成了清扫工作。外场开始热闹起来,保障官兵在战位上忙碌着,补给车辆在机棚间来回穿梭……战机旁,飞行员已经整装待发。
当一架架“飞鲨”舰载机从机棚滑出、等待起飞指令时,周勇正驾驶着驱鸟车在机场辅路上行驶。喇叭里,特定声波循环响起,驱赶着从机场北侧飞来的鸟群。透过车窗,周勇看着这群“不速之客”在空中连续变换几次方向,最终飞离跑道上空。
迎着灿烂的朝阳,战机编队呼啸而起。周勇仰望蓝天,成就感和自豪感又一次涌上心头。
时光在坚守中悄然逝去,一批批飞行员在这里成长,驾驶“飞鲨”翱翔海天。10多年来,周勇铆在这一方天地中默默耕耘着。如今,他能够熟练驾驶20多类特种装备车辆,是全场站数一数二的技术尖兵。
“周班长,我们想向您学习驾驶‘大家伙’。”飞行间隙的休息时间,一名场务连的年轻战友拉住了周勇。战友提到的“大家伙”,指的是大型除雪车——长达17.8米的高大车身、6米宽的除雪铲,光是停在那里就显示出不一般的气势。周勇是场站第一个能驾驭这“大家伙”的人。
那年冬天,暴风雪袭来。周勇驾驶着这辆“大家伙”,在积雪齐膝深的跑道上连续除雪十几个小时。高高扬起的雪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让他的眼睛在作业结束后又酸又痛,控制不住地直流泪。可当战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时,周勇打心底觉得值了:“我们机场在周边地区第一个恢复飞行!”
夜幕降临了,熙熙攘攘的机场重新安静下来。周勇驾驶助航灯光车开始了一天中的最后一项任务——布设航灯。红色的停机坪灯、黄色的场界灯、绿色的入口灯……五彩斑斓的灯光如同夜幕下的星海,勾勒出跑道的边缘、机场的轮廓,为夜空中的战鹰指引归航的方向。
当最后一架战机平稳降落,周勇深深地舒了一口气。站在黑暗的角落里,他向战机滑行的方向竖起了大拇指。
几个小时后,当晨曦为跑道镶上一缕金边时,强吹车引擎的轰鸣声又将响起。对于周勇而言,平凡而崭新的一天又将开始……
享受成就感
【人物名片】王超,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2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飞行日,天气晴好。跑道附近,一座座机棚一字排开。随着战机滑入滑出,一辆辆电源车在机棚间往返穿梭,为战机翱翔蓝天注入能量。
高达140分贝的通电启动噪声,透过隔音耳罩仍强烈地刺激着耳膜。二级上士王超聚精会神地盯着电源仪表盘,右手有节奏地拍打着大腿:“5、6、7、8……”当数到“11”时,王超迅速打出“OK”的手势:“正常启动!”
“班长,你为啥拍腿呀?”一旁的新兵终于忍不住发问。
王超笑着说:“我习惯打拍子数秒,要是飞机迟迟没启动,就得立刻提醒飞行员和机务中止启动并进行检查。”
电源车作为战机发动的“点火器”,供电时出现任何问题都可能影响飞行甚至损伤飞机,一分一毫也马虎不得。
“班长,这辆车好像电压不够。”隆隆的轰鸣声中突然传来战友的高喊声。王超三步并作两步奔到电源车旁,只见仪表盘上电压指针位置出现少许偏离,他摇摇头说:“换一辆吧,不能让有问题的车对接飞机。”
飞行保障结束后,王超导出了全车信号记录装置中的数据,经过比对排查,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
在场站,王超喜欢钻研是出了名的。在执行一次保障任务时,电源车突然出现高压异常状况。大家反复拆装检查,一连好几天摸不着头绪。
如何才能缩短排障时间,提高保障效率?王超陷入了思考。
能不能发明一个设备,在不影响电源车工作的前提下,能将车辆所有信号记录下来,让一切操作流程有迹可查?抱着这样的想法,王超开始了探索。
在场站的支持下,王超联系厂家学习专业知识,并购买了专业书籍和实验器材,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尝试。最终他发明的某装置,不仅大大缩短了故障排查时间,还能调整相关参数进行故障模拟,锻炼操作人员的故障分析能力。如今,该装置已经在场站全部电源车上推广使用,并在厂家的协助下,逐步加装到其他场站的电源车上。
冬去春来,王超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默默坚守,也在享受着一种幸福与成就感。从2016年至今,王超提出装备改进意见20余条,多项发明创造获得海军航空大学相关奖项。
去年冬天,王超作为伴随保障人员第一次登上辽宁舰,目睹了自己保障的战机滑跃腾空,直刺海天。他思绪翩跹,写下一句小诗:“我像一朵小小的浪花,守望‘飞鲨’,青春折射出太阳的光华……”
一架架战机陆续升空,向着高远的蓝天飞去。王超立在空旷的跑道上,初夏的风吹过脸颊。他知道拂过“飞鲨”的海风,亦如此般深情。
夜空明灯
【人物名片】马锦曾,一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2次,先后2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开机,滴滴、滴滴……
伴随着富有节奏的识别信号声,一级军士长马锦曾坐在值班桌前,翻开登记本,认真记录:“装设备运行状态良好,试机试线一切正常……”
马锦曾是这个导航台第2任台长,包括他在内的3名导航兵、1条名叫“亮灯”的“非编”军犬,是这个台站的全部兵力。每一个飞行日,全班的任务就是围着导航机转,给飞机发送导航信号。
战机呼啸着由远及近,随后很快消失在天边。小院里又回响起单调的滴滴声。
这些年,台站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其中,1名战士考上军校,2人立功。马锦曾一直坚守在这里,整整12年。常年与寂寞相伴,田野一角的这座小院早已成了他的家。
院子里,马锦曾亲手种下的果树已经枝叶繁茂、亭亭如盖,碧绿的葡萄藤爬满了廊亭,为小院平添了一抹清凉。到了秋天,小院将迎来丰收,苹果、红枣、山楂、梨子……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散发出沁人的清香。不久后,单位的运粮车会满载小院的心意,分发给主营区的战友们。
不少新兵刚来台站时,心里多少带着点不甘。作为海军,却守在一方小院里看不见海;要保障舰载机,却不能登上军舰;身在军营,每天见到的只有两名战友。为了给生活增添乐趣,帮助新战友尽快融入台站,马锦曾花了不少心思:组织三人厨艺比拼、象棋比赛、知识竞赛;耐心地给新兵讲台站历史、带教熟悉业务;发动大家整理小院,种下绿油油的青菜……他像个永不停止的陀螺,更像一个大家长呵护着年轻战友的成长。
台站会议室的墙上贴着一张“一周学习工作计划表”。作为典型的“小散远”单位,台站的建设管理比一般单位难许多。为此,马锦曾想了不少办法。距离营区远,他申请加装了视频会议系统,教育、点名,事事都能参加;院子不大,就因地制宜建起小型篮球场和阳光健身房,体能训练、娱乐,都不耽误。
在历次上级检查中,台站的装备保障、人员管理等各项工作赢得了一致肯定。一位领导临走前夸赞道:“这是我检查过的‘小散远’台站中最正规的一个!”
那年,台站荣立集体三等功。马锦曾与两名战友非常隆重地与奖牌合影留念。这是对他们多年如一日精准导航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坚守平凡岗位的褒奖。
繁星点点,结束值班的马锦曾坐在葡萄藤下纳凉。清脆的虫鸣与规律的滴滴声奏响一曲交响乐,这是他听来最悦耳的旋律。滴滴声如同心跳,一旦突然消失,意味着必须争分夺秒启动备用供电。在马锦曾的带领下,台站成员形成了默契:无论值班与否,每个人都要留心机房的声音,一旦发现异常要第一时间处理。
又一架返航战机从屋顶呼啸而过,融入茫茫夜色中。院子里,大黄狗“亮灯”朝着战机飞离的方向跑去,响亮地叫了几声。马锦曾抬头凝视着夜空——如果从战机上俯瞰万家灯火,这个小小的导航台,是不是最亮的那一盏?
心中有尺
【人物名片】卓如斌,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4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机场跑道上,一辆牵引车牵引着舰载机缓缓前进。一级上士卓如斌手握方向盘,目光在牵引车两侧反光镜上来回移动。
为了测试舰载机起飞的相关数据,研究人员在跑道上划设了多组标准线来开展此次模拟实验。如何将舰载机精确停放在指定位置成为实验关键。
牵引车驾驶室里看不到飞机轮胎的移动,牵引的距离和角度全靠驾驶员的经验。卓如斌一点一点地调整着操作,细密的汗珠沿着鬓角流下。
终于,舰载机稳稳停住。研究人员跑过去测量,舰载机右前轮落在标准线上,左前轮距离标准线10厘米——与实验要求的停放标准分毫不差。
“卓分队长,你心里简直有把尺啊!”在场的战友钦佩不已。
牵引车的高度只有1.4米,一眼望上去像个扁箱子,被大家称为“地爬子”,驾驶员只能以半蜷缩的姿势坐在里面。看似不起眼的牵引车,却担负着在地面上牵引飞机的重要任务。入伍至今,卓如斌在“地爬子”里一坐就是17年。
场站组建之初从各单位抽调人员时,正在某部服役的卓如斌听到“航母”二字,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很快,现实打碎了他对诗与远方的憧憬。带着一丝落寞,卓如斌努力说服自己,保障“飞鲨”就是保障航母,岗位无大小,来了就要好好干。
卓如斌原先的岗位就是驾驶牵引车,但是面对舰载机,他发现以往的很多牵引经验都派不上用场。“原来的牵引要求是把飞机拉进一个圈,而牵引舰载机必须让飞机精准地停在圆圈中心点。”
没有太多的练习时间,第一次牵引任务很快落到卓如斌的肩上。那天,各级领导和许多战友都来到现场,想一睹舰载机的风采,这让卓如斌更加紧张。在把舰载机前轮缓缓拉到牵引车上时,他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腿在发抖。
校准方向、确定距离、微调……尽管已经竭尽所能,可当舰载机停下时,卓如斌还是听到有战友叹了口气:“还是差了一点。”这最后的一点偏差,是靠人力推动的。
万事开头难,没人责备卓如斌,但看着战友们协力推动飞机的身影,他的脸有些发热。他咬着牙,心里暗暗发誓:“这样的情况,绝不能出现第二次!”
牵引飞机的准确度,很大程度上依赖驾驶员的经验。每一次飞机牵引任务,卓如斌都仔细琢磨,用心体会,在细微偏差中不断修正操作。等任务结束,他又用灭火器摆出飞机轮子的距离进行空车练习。
那年春天,连里来了一群新面孔,已经是分队长的卓如斌将舰载机牵引技巧悉数传授给这些年轻战友。尽管场站引进了许多新的牵引车,卓如斌还是最喜欢他第一次牵引飞机时开的那辆。这辆牵引车与他同年列装入伍,是他的“老战友”,也是他保障无数舰载机从驻训机场飞向航母甲板的“老搭档”。
“没能登上航母依然是我的遗憾,但我保障的飞行员和舰载机已经从航母甲板飞向蓝天。”卓如斌望着跑道前方,一排排“飞鲨”停在那里,等待着蓝天的召唤。
图 片:倪 帅 于 涛 李 力 赵天淏 孙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