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艺术

主持人语:

阳春三月。江城武汉。

一阵阵温暖的春风,掠过长江江面,拂过龟蛇二山,越过大街小巷,吹散了城市上空的乌云,吹走了人们心中的重重阴霾。武汉三镇遍地樱花簇簇,杨柳翩翩起舞,人们挥舞着鲜艳的红旗,打着长长的横幅,唱着嘹亮的歌曲,纵情致敬和礼赞抗疫英雄,欢送抗疫大军。

这场举世瞩目的抗疫斗争,为全世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注入了强大动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击疫情新闻舆论宣传战役中,广大军事记者和全国新闻工作者一道,用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讲述了一个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故事,描绘了一幕幕舍生忘死抢救患者的感人场景,拍摄了一幅幅悉心呵护患者的温情画面,唱响了一曲曲疫情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赞歌,记录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勇斗疫魔的壮丽历史画卷。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我们的主要方法。”前出遂行采访任务的军事记者,用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实际行动,凸显了哪里有疫情,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战位的战地记者精神。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发挥全媒体环境下人人都会拍摄、人人都会发布信息的优势,摸索总结报道素材一站式采集、多渠道分发的融媒体报道样式。这些在抗疫报道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做法和有益尝试,无疑为我们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环境下,进一步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主持人: 吕俊平

2020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华夏大地传统佳节本该拥有的幸福安宁。

人民军队如何回答新时代的胜战之问?

答卷,正书写在荆楚大地上,书写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战“疫”的日日夜夜里。

特殊的历史,需要记者有特殊的视角。在抗疫一线采访的日子里,我们被一些背影、一些画面、一些声音所震撼、所感动着。

那些背影、那些画面、那些声音,也时刻在我们心中叩响同一个问题:作为军事记者,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才能让受众真正读懂新时代军队医务人员?

一、军人视角—战斗是硬核表白,冲锋是最美身影

这个画面,每一次重温,都让我们热泪盈眶—

那一刻,吴亚玲泪如雨下。这位坚强的姑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与母亲告别。

2020年2 月 11 日下午,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二科护士吴亚玲的母亲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在云南昆明过世。

2020年2月12日上午10点半,同事们集体通过视频电话,与吴亚玲一起送母亲最后一程。面向家的方向,吴亚玲三鞠躬,悼念去世的母亲……

科里安排吴亚玲先休息几天,但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坚持像往常一样,走上自己的岗位。

在战“疫”一线采访的日子里,我们越发坚信这个判断:身为军人,战斗是硬核表白,冲锋是最美身影。

有一种表白,叫“身穿军装,我们不上谁上。”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也遇到了很多熟悉的场景。他们无惧风险、勇挑重担,有的队员害怕家人担心而吐露“善意的谎言”;有的为了防护需要,狠心剪断秀发。

雾气打湿了护目镜,口罩遮住了面庞……人们看不清他们的容颜,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军人的坚毅、执着、沉稳,读出了他们为了人民奔向危险的义无反顾。

一次次,跟着他们急促而坚定的脚步,听着他们温暖而坚定的话语,那熟悉的旋律一遍遍在我们心中歌唱:“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还是我。”

有一种冲锋,叫“这是我们的阵地,这是我们的战位。”

2020年2月10日下午,习主席专门通过视频连线,查看火神山医院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让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队员倍受鼓舞。

“这是我们的阵地,这是我们的战位。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了冲锋陷阵的准备。”火神山医院医务人员说:“守住阵地,守住战位,就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连日来,在火神山医院、在泰康同济医院、在湖北省妇幼保健医院光谷院区、在中部战区总医院,从这里发出的每一条“战报”都格外牵动人心。

时间,一刻不停。数字,不断跳动。挑战,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医疗队员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全力以赴,与疫魔较量。

“红区”,是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是人类与疫魔激烈交锋的战区。这里,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与疫魔的战斗;这里,每时每刻都见证着勇敢与恐惧的较量。

战“红区”,刻不容缓。在这里,医疗队队员个个是战士,是勇士。他们告诉记者:“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战场,就是守护人民健康的最前线。”

无数事迹时刻感染着、催促着我们,我们也不分昼夜写稿,第一时间传递出这份感动与力量。

从《党旗在战“疫”中高高飘扬》到《闻令而动 敢打硬仗》,从《战位有我们 祖国请放心》到《“防疫老兵”再赴战场》……我们的每篇报道都聚焦一个“战”字,充分反映军队医疗队队员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战斗精神。

从《“火神山”大集结》到《火神山战“疫”十日》,从《天降雄师》到《遍地英雄》……我们用真实的笔触记录军队医疗队员的冲锋姿态。

冲锋,冲锋—13名战“疫”勇士火线立功!此前,来自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10名队员火线入党的消息,也引来广泛关注。我们发现,火线立功的不少队员都有多次参加重大任务的经历,而火线入党的队员,大多都是第一次奔向“前线”。

无论是“多次”还是“第一次”,他们的心中涌动的是同一种军人豪情—“见红旗就扛,见任务就上”。

冲锋,冲锋—人民军队疾行的脚步声,回荡在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崇山峻岭,回荡在汶川和玉树,回荡在小汤山,也必将响彻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四个定点医院。

透过军人这一视角,我们记录着人民子弟兵“人民至上”的初心本色和政治担当,也回应着疫区人民群众的由衷信赖:党中央派子弟兵来了,我们有救了!

二、军医视角—他们为爱而战,我们被爱打动

家人遇到危难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尽管每一个人的具体选择不一样,但大多数人都会认同这个答案—“不计代价,倾我所有”。

当人民遇到危难的时候,军队医务人员用行动做出了同样的回答。

“派经验最丰富的医务人员,派最强的骨干力量。”这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共识。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实力担当,不仅体现在一个个医疗队的名称上,更体现在一个个队员的履历上。

他们中,不少人在17年前奔赴小汤山,17年后又奔向火神山。

赴“汤”又蹈“火”,危难见忠诚。从除夕夜抵达武汉至今,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和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并肩战斗,连续奋战。支撑他们夜以继日与疫情抗争、与疫魔战斗的,除了必胜的信念,还有那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他们,离风险最近,也离患者最近;他们讲科学理性,也重人文关怀。

他们,更能给患者安慰,给百姓信心。在报道中,我们聚焦军队医务人员这一视角,讴歌他们对人民那份倾其所有的爱。

这是一道让女儿都感到陌生的印痕—因为长时间穿防护服和戴口罩,梅春丽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那张带着印痕的照片,连续几天登上微博热搜榜,也让这位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不经意间成为“网红”。网友们赞叹:这是看到的最美的脸,脸上的印痕有多深,爱就有多深!

同样被无数网友记住的,还有那位面对镜头不肯说出姓名的女护士。这位带着口罩、看不清面孔的年轻姑娘,同样来自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个春节,无数人的心头一遍遍涌动着这首难忘的旋律。这个春节,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用实际行动一遍遍演绎着这首旋律。

他们为爱而战,我们被爱打动。为了最大程度呈现这一视角,我们和医务人员一样,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严严实实的口罩,经过严格检查防护合格后,走进隔离病房、走进重症监护室、走到患者身边,全景式感受这场战“疫”。

离疫情一线足够近,采集到的素材才足够多。

我们看到—医疗队员孔德华为了减少患者痛苦,和队友反复练习“一针见血”技能;一位患者消化不好,医疗队员黄文和谌又菁为老人端来一碗加了蛋黄和青菜的米粥。

我们看到—护士孟颖、王晶轻轻地将患者挪到病床之后,合力为患者换上蓝白相间的病号服。一个“轻轻”,关爱尽在不言中。

我们看到—医务人员的一次“秒睡”、满是勒痕的一张面庞、丈夫给妻子的一条微信、恋人隔着玻璃的一次相望……

在特写《病房里的“知心电台”》中,我们讲述了火神山医院护士白秀梅专门为患者开设“知心电台”的故事,让读者明白医疗队员对患者“特有爱”。

由于工作强度太大,医疗队员、护士郭晨晨眼前一黑,双脚乏力,晕倒在岗位上。经过短暂休整并通过身体检查后,她又投入救治任务。这篇《晕倒,起来继续战斗》,让读者看到队员“太能拼”。

一位81岁的患者病情持续加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医疗队员张伟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张伟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短短3分钟,就成功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救治,场场都是硬仗》刊发后,网友点赞张伟“有勇气”。

同时,我们还深入到医务人员中间,和他们成为朋友,记录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也透过他们自己的手机记录下了隔离病房里队员们的医者仁心。

打开军队医疗队队员的微信朋友圈,我们发现许多类似的表述:“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就算死也有意义” “病疫无情,人间有爱,人民子弟兵就要为人民冲锋陷阵”“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叮咛家人勿要牵挂,服从安排坚守岗位”……

子弟兵有多爱人民,人民就有多爱子弟兵。那些爱,映射在患者们由衷的眼神里、表情上。这些天,医疗队队员已记不清多少次听到这样的感谢和问候—“致敬,感谢,人民子弟兵,我们的救星!”“你们辛苦了,照顾好自己!”

没有无缘无故的感谢和问候。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全体医务人员牢记这样的叮嘱:“患者的事无小事,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是对我们的阅卷。”

爱的力量,也是希望的力量。

一个新生儿的平安健康,牵动着许多人的关注。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儿科病房里,新生儿壮壮茁壮成长,已经顺利渡过了呼吸关、营养关、体温关、感染关,各项生理指标都很正常。

在独家报道《守护生命14昼夜》中,我们透过新生命的诞生,传递着军队医务人员爱的力量,也传递着这样的希望:再凛冽的寒冬,也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

三、普通人视角—英雄亦凡人,凡人亦英雄

微博热搜上,“金银潭医院院长获记功奖励”的话题,引发亿万网友一波又一波的致敬浪潮。

人们纷纷给这位身患渐冻症的院长点赞。这位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勇士,却把由衷的赞叹送给与他一起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支援,解了我们燃眉之急!他们的精神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种称赞,叫英雄惜英雄。有一种致敬,叫英雄识英雄。

动员令、请战书、决心书……自除夕夜紧急驰援疫情防控一线以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冲锋在前,彰显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火线宣誓,火线入党,火线立功……连日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和地方医务人员并肩战斗,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在荆楚大地上演绎了一曲曲英雄壮歌。

英雄亦凡人,凡人亦英雄。这些坚守武汉、奔向武汉的人,也不过是谁家女儿、谁家丈夫、谁家妻子、谁家爸爸……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采写中,我们注重普通人这一视角,把医疗队员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有情有义的人,让读者有代入感,对医疗队员的故事更加感同身受。

《寻找最美身影》,我们还原了一张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妈妈出征,女儿不舍地抱着妈妈。透过这张刷屏的照片,记者对新闻进行“二度开发”,讲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将一位可敬的军人妈妈呈现在读者眼前。她把对女儿的万般柔情,化成了对患者的大爱深情。

《你笑起来真好看》,我们讲述了“湖北女儿”与“湖北姑爷”的乐观—火神山医院军医韩丙超因为在防护服上写下“湖北姑爷”而走红网络。他笑称:“我老婆是湖北天门人,我当然是湖北姑爷,我要告诉湖北的亲人们,我来了!” 一份温情而乐观的表达,传递的是一种真实的情感和力量。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展现了姐妹并肩战斗的深情—进驻医院以来,军人护师吴妙玲和表妹、文职护师赵亚芸第一次排到同一班次,穿好防护服,她们拉住了记者,请记者为她俩拍了一张照片,说要发到家庭的微信群中给家人们报个平安。

《最美“后援团”》《“您是女儿心中最亮的星”》《有一种爱叫咫尺相望》……我们通过特殊身份和普通人物的融合,力图让读者看到一个个立体可感的真实人物。在深度报道《青春战“疫”之路》中,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2岁女护士王欢坐汽车、乘飞机、骑共享电车、坐警车,行程2800多公里历经18个小时,一路从吉林四平老家辗转回到中部战区总医院参加战“疫”任务。

文中看似带有“传奇”色彩的军队年轻医务人员,其实也是一名普通的90后—人在囧途,司机坐地起价,她哭得稀里哗啦;进入病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直面生死的她也曾恐惧害怕;穿戴三级防护装备不能化妆,她想着尽快战胜疫情,就可以再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在这场战“疫”报道中,许许多多可爱可敬的普通人,成为这幕历史大剧的一个个主角。

那天,采访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科副主任马凌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女儿前两天发来的视频:“电视采访中,爸爸请全国人民放心,子弟兵誓死不退,护佑大家的平安和健康;我也请爸爸放心,您在一线抗疫,我在后方努力学习!” 视频电话里,马凌给女儿做了一个向前冲锋的姿势,再次说了那四个字:“誓死不退!”

誓死不退,一个个凡人在这里用生命守护生命,也就成了人们眼中的英雄。

誓死不退,一个个英雄在这里每天进行着生死搏斗,点燃起人们心中的希望。

让医疗队队员任小宝最为自豪的,不是火线荣立个人三等功,而是出院患者对他和队友们反复说的同一句话 :“谢谢你们救了我们的命!”

希望,写在患者一条条短信中、一句句感谢里;希望,也写在一座城市的“致敬”里—

那几天,一部2分多钟的武汉最新城市宣传片,让大家热泪盈眶。这座英雄的城市,向一个个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英雄致敬:

“他们不顾生命地保护我们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把武汉还给我们,把我们还给武汉……”

总攻的号角,正在荆楚大地上响彻。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当亿万只手紧握在一起,无数温暖的声音回响在人们耳畔,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中国力量,什么叫中国信心。

这力量,蕴含在无数军民的力量里 ;这信心,叠印在无数军民的信心上。

(作者分别系解放军报社军事新闻编辑室副主任、编辑)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