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军旅文化

书法应成为面向大众的文化实践——军队书法工作者为兵服务的启示

中国文化艺术史告诉我们,在决定书法起源和演进的各种要素中,文化是源,生活是根。中国书法凝结着3000 多年中国人的生命脉动,始终深深扎根在生活的泥土里。然而,今天书法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书法与现代生活日益疏离。

2016 年以来,以“鉴古开今”军旅书法巡展为开端,一批批军队书法名家率先走出书斋,开启了书法为兵服务的文化转型。今年,按照军委政治工作部部署,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专门组建“解放军文工团书画轻骑队”,赴驻新疆、西藏部队“浓墨丹青写边关”,标志着军队专业书法队伍为兵服务成为常态化的文化实践。这对重建书法与生活、书法与大众的联系,促进书法艺术根深叶茂、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印证。

一、服务社会,滋养生活,回归书法艺术的本真

书法艺术的本真问题,实际上是指书法的本源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的问题。探讨书法与生活、书法与大众的关系,首先有必要厘清这个基本问题。

从书法的本质属性看。书法是一种汉字书写的艺术,它和音乐、美术这些“纯艺术”有所不同——音乐、美术以审美鉴赏为主要功能,而书法在性质上是以实用为本的,它大约相当于建筑艺术——建筑固然要追求审美,但首先要安全、结实、舒适,然后才能谈得上美观。建筑物首先是承载人们的生活,它的审美价值是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的。同样,如果脱离了汉字的实用属性,书法艺术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书法这个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然与大众生活呼吸相通。如果过分强调书法的艺术性,等于强调技巧和形式,使书法变成一个“图”,这将削弱书法独特的文化价值。

从书法曾经在中国人生活中呈现的生存状态看。中国有独特的书法文化传统,古代,在百姓生活中,题榜、抄经、蒙童,书法尽显文功;匾额、楹联、石碑,书法为景增色。在知识阶层中,书法或以清玩、鉴藏等增添雅趣,或借之以悟理证道,或用之于日常应酬,更主要的是记录帝王的治国策略、圣贤的文章学术、佛学经典、诸子百家,诗歌的劝善惩恶,碑铭的训导诫止,书法守护政教经典的功用被运用到极致。美国人倪雅梅在《中正之笔》中,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书法与文人政治的微妙故事。可以说,书法曾伴随千百代学子的“十年寒窗”,也是读书人最普遍的文化技能和精神享受。这种文化取向深深植根在中国人的思维和心理中。

从书法在现实生活中所涵化的价值意义看,书法虽然是少数人的事业,但关注的永远是多数人的生活。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书法从来就不仅仅是文人书斋中的精神消遣品。即使是在计算机时代,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大大强化,但生活中的汉字书写和书法并不会遗失,仍然会以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姿态在大众生活中找到价值实现的空间。军队书法工作者为兵服务活动,从一个有代表性的领域,展示了书法艺术服务基层、滋养生活的独特作用。

——记录生活实践,用笔墨语言讲好强国强军故事。书法艺术具有文辞内容和笔墨线条双重审美,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书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往往超越纯艺术,更加注重“文”“墨”兼具、“娱”“育”相融,作品所蕴含的诗意文心和文史价值可谓生动形象的教材。书法为兵服务活动以“培根铸魂”为主题,把军营生活作为调墨寄情的对象,主要书写“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国名”“立地球之巅,挺精神脊梁”等军中格言和边塞诗词,弘扬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作品文深理妙、慧心益智,官兵不光用眼“看”,而且用心“读”,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正可谓“笔墨连边关,大漠添古韵。艺术润心田,书道砺精兵”。实践表明,文艺的价值就在于用艺术形式来传播先进思想和信仰追求。书法工作者置身于强国强军新时代,有责任去记录这个时代的进步和变迁,表现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讴歌他们高尚的情操,以热忱真诚的笔墨书写生活、关切现实。如果事事无关痛痒,只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笔墨世界里,显然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视野、格局和担当不相称。

——丰富生活方式,用高雅艺术陶冶清心乐志情趣。源于血脉中延续的汉字基因,中国人对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现场书写是为兵服务的重头戏,“书画轻骑队”创作员根据官兵想表达的心愿,或诗联、或成语、或名言,一管在握,尽成妙趣。官兵们饶有兴致地观看,感受着书法艺术的魅力。部队官兵们反映,现在练兵备战任务重,闲暇时间若能教大家唱一首歌、欣赏一幅字,可以很好地缓解压力,怡情励志。轻骑队员手中一支笔、案头一张纸,就给官兵带来了欢乐和力量。看到年轻战士被高原紫外线晒得脱皮的脸庞、期待而喜悦的眼神,轻骑队员总是百分之一百地用心、用情、用功,书写一幅幅有灵魂、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德国哲学家约瑟夫从“文化基础”的角度来解读“闲”,他认为:“唯有能够处于真正的闲暇状态,通往自由的大门’才会为我们敞开,我们才能脱离‘隐藏的焦虑’之束缚。”现代生活节奏快,观赏书画处于一种“闲静”的心境、“雅玩”的心态,有助于释放焦虑情绪、张弛有度,又摆脱“手机瘾”,提升业余生活格调。

——美化生活环境,用视觉艺术营造审美文化氛围。电脑广泛应用的今天,满眼都是电脑字体的匾额、灯箱和宣传标语,缺失了汉字书写艺术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感染力。“书画轻骑队”在部队,书写最多的是红色基因内容,如连魂、团训、荣誉称号等,根据营区悬挂场地“量身定制”相应尺幅的书法作品。结合今年全军军史场馆建设要求,他们帮部队把军史馆里的部分电脑刻字和图片,创作成一幅幅饱含笔情墨韵的书画作品,增强军史展呈现的文化品位。当意趣流美的书法跃然于史馆匾额、军史长廊和营区刻石之上,部队特色文化精神得以聚焦,官兵们天天照面、欣赏品读,潜移默化涵养精气神,播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

二、涵泳生活,活学化用,提升书法创作的境界

从一定意义上说,书法是用笔墨表现生命的艺术,笔墨是书法的手段,表现生命才是书法的精髓。我们要在“字”里写出一个生命体的筋、骨、血、肉的感觉来,必须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内涵有深刻的领悟。当下,书法创作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工艺化”“技术化”倾向。为解决这个问题,书法界大声疾呼,提倡书法工作者在寻源古法、练好内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养,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诗意品格。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但同时还要看到,关起门来练书法,缺乏生命感悟,也是造成书法创作内容千篇一律、表达苍白无力、笔墨了无生气的重要原因。搜寻古今书论,言笔墨、学养、性情者多,而言生活历练者少。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从前很少有纯粹的职业书法家,他们当中的人,大多数都是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兼具思考与行动力。现在则不同,书法成为了一项专业。因此,更应强调书法工作者要培养对生活和自然的艺术敏感,沉到包罗万象的社会实践中去,以谦虚务实的态度真诚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获得艺术灵感。理由有二:

其一,生活实践是书法演进发展的原动力。书法从无到有、由繁到简,都肇于自然、肇于生活、肇于民间。我们的先民在创造文字伊始,就把写字当作一种造型艺术,以心灵与万物相感应,竭力去表现美,这就有了书法。书体的演变,也源于人民大众在使用文字时趋于简便和美化的需求。比如,当人们感到左环右转的篆书写起来太麻烦时,文字的简化就由地位卑下的衙役来完成。“他们写出的字被称为‘隶书’‘佐书’,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尽管如此,这种字却代表着文字发展的方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千万个普通人的书写实践,最终会创造成一种新的书体。”古代砖文、碑文书法正是平民书家的创造,这些民间书法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黄肠石刻字》便是由篆变隶时期民间书家的杰作之一。可以说,生活实践是中国传统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源头活水。

其二,生活实践是书法工作者必须修炼的“书外功夫”。“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书法工作者只有投身社会,寄意自然,“寓学养于点画之中,得风神于笔墨之外”,笔墨辞章才具时代感。若躲进书斋,一味临摹,游离生活,用功虽勤,终难脱俗升华,自出机杼。特别是从事书法专业的年轻骨干,更要加强生活历练,培养艺术灵性,陶铸精神气格,以求创作字字有根。军队书法工作者为兵服务,正是走进实践最深处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淬火”。

——从生活中开启“悟”之门。书法最讲一个“悟”字,能悟则通达,且会举一反三。从何而悟?从古今名家、博学广识中得之是一个方面,而从自然万象、社会百态、生活体验中开悟,则是一个更高境界。古人作书,有的受启于舞剑、观云、争道、蛇斗、屋漏等种种自然物态,有的契合于快剑长戟、铁纪森严、楚汉相攻的兵法之势。书法创作就是在对美的现象有深切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提炼加工,集中美的精华酝酿成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象。军人的天性里有一种坚定的生命力,可称之为韧性,这种韧性来自热忱执着的生命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轻骑队创作员将身为文艺战士的战斗作风和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融入线条中,作品自然有一种格调、一种风骨。正是感悟到边疆官兵在“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的雪域荒漠扎根奉献、艰苦奋斗所蕴含的忠诚之美、正气之美和情怀之美,不觉间提振了创作的精气神,在笔墨变化、提按使转间彰显出军人的血性、刚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新疆、西藏,“书画轻骑队”创作员把戈壁大漠的自然美,西域古国的历史美,西陲边关的地缘美,昆仑将士的人格美,融入抽象的线条之中,使作品烙印上“立马昆仑”的精神风范,晕染出“鼓角铮鸣”的烟云沧桑。

——从生活中找到“化”之炉。化,即书法创作员的书法技艺、人文素养和精神气格在生活实践中圆融化合,在特定创作情境中书法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过程。古代民间书法经典之所以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于民间书手更多地接近自然,更多地参与劳动实践,他们在从事艺术的活动中,更多的是凭直觉、凭淳朴的情感去追求和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没有拘谨与委靡,没有矜持与虚伪,更没有人为模式约束,有的是那种纯真的艺术原创力。《泰山经石峪》摩崖石刻,质朴、古老,仿佛从岩石的裂缝深处有机地生发出来,就是因为与书写的自然场景有关。创作环境对书法创作至关重要,孙过庭的《书谱》提到5种有利于书写的条件,谓之“五合”。书法创作如遇见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将当下的心境感受化为笔下的笔情墨意,会有妙逸佳品的产生。轻骑队创作员强烈感到在边关和京城,即使书写同一首边塞诗,当置身于大漠戈壁、雪域高原的边关哨所,进入与书写内容契合的创作情境,更能以军人的真性率意自然成章,以遒劲的笔力奇趣乃出,而且体验到一种返璞归真的书写方式,真情流露、豪情勃发,达到“心忘其书、手忘其笔,心手达情、书笔相忘”的境界。

——从生活中获得“变”之力。习书提倡学古代经典,但经典产生的文化、生活特别是语言体系和审美理想等带有时代特征的许多东西,今天已不复存在。学习书法经典,重在庚续中国书法传统的思想内核、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感悟线条表现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沉到生活实践中用心倾听和感悟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寻找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表达。轻骑队创作员在为兵服务中,以白话文或文白相间的语言自创诗文格言,表现军营生活,抒发官兵情感,在整合现代和古典两个语言体系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正是生活实践催生了书法创作创新求变、丰富调整的动力。追踪一些军旅书法家艺术生涯,生活历练在书家个人书法风格形成和突变阶段作用也非常明显。比如,李铎先生长期浸润于先秦西汉、魏晋墓志及明清书韵之间,以魏隶笔法入行入草,复以行草通好颜楷,并用心研探郭沫若凝重飞扬的书体,几经熔炼,自成体貌。“20世纪80 年代之后,是先生书学之途的重要时期。先生一改郭体之飘逸潇洒,而刻意于‘盛年变法’……开始了取精用宏、自出机杼的痛苦‘涅槃’。”应该说,李铎先生最终铸成古拙沉雄、酣畅淋漓的独特书风,长期军旅生活陶冶的阳刚大度的气质和豪爽豁达的个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走进大众,广耕砚田,拓展书法普及的路径

书法的普及与传承,是新时代书法事业的重要课题。中国书法原本是普及性极高的一门艺术,自从孔子提出“六艺”之学,书法就是读书人的必修课,逐步成为民族文化和文化人的精神符号。但近百年来,书法教育一步步淡出,以致当今社会人人都是识文断字的“读书人”,而能拿毛笔写好字的人却很少,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能力趋向退化。如果说书法在历史上的普及,缘于读书人求取功名必须把字写好的实用需要,那么书法在今天的普及,则是因为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对书法独立的艺术特性和审美功能的重新认识。倡导和推广书法,使之从“小众”到大众,对于传承书法艺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和文化素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书法工作者是艺术的践行者,同样也是艺术的传播者,需要有书法普及、教学传播的担当,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关注书法、传承书法。现在书法走进展厅、走进课堂渐成风尚,然而融入广大群众生活实践的书法普及工作还有待加强。军队书法工作者为兵服务,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正是发挥面对面分层次的优势、推动书法走向大众的有益探索。

——面向所有人普及书法鉴赏。书法是中国人的基本美学,不懂书法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在文化学历普遍提高的今天,提高书法鉴赏水平是进行艺术审美熏陶和精神生活打造的重要抓手。对大多数人来说,面对一幅书法作品,首先是问“写的什么字”,审美上近似于“雾里看花”。针对这种现状,轻骑队专门制作一个小型书画展览,因地制宜流动展出,并围绕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书法与兵法的契合之道等,结合作品进行讲解辅导,还在赠送官兵的扇子和文化衫上创作他们喜爱的书画,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培养审美情趣。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修养,不可能大家都成为书法家,但不排斥每个人都要写好汉字,提高鉴赏眼光。

——面向书法爱好者普及书法练习。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但并不神秘,每一个热爱者和从事者,只要慢慢地去接近,细细地去琢磨,深深地去体味,就可能一步步掌握基本功夫。部队中不乏书法爱好者,但有的由于缺乏专业指点而半途而废。“书画轻骑队”结合巡展、创作为基层书法骨干学习书法提供基本样式,开阔创作思路,还将所到部队书法美术爱好者登记在册,建立微信群,分工创作员结合自己的习书体验,围绕临摹与创作、笔墨与文辞、字里与字外等,随时交流辅导,共享书法展览教学视频等学习资讯,把更多的人领进书法之门。

——面向群众文化组织者普及书法活动设计。书法艺术既有诗的韵味、画的美感,又有舞的节奏、歌的旋律,不但能配合建筑与雕刻,而且能呼应文学与绘画,还能加强其他艺术的欣赏,往往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解放军文工团“书画轻骑队”有书法、美术、文学三支人马,在为兵服务中一体行动,一幅好画配以好的题记,一首好诗辅以美的笔墨,顿时增色不少。慰问演出中,书法创作员上台挥毫流美,别有一番精彩,传统书法的韵律在观众脑海久久回味,书法的大众审美与专业审美的距离在这里消弥于无形。这些做法都对基层文艺活动中如何纳入书法元素起了示范作用。“书画轻骑队”的策展人员还围绕书法活动的创意构思、主题提炼、作品布置、气氛烘托等搞好辅导,为基层开展文艺活动培养行家里手,留下“不走的书画轻骑队”。(作者单位: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

(本文内容出自《中国书法报》总第231期1版2版)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