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军医


他们心怀柔光,立起红色军医新标高

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感染重症病房救治新冠危重患者纪实

春节前夕,重庆主城的街头小巷灯笼高挂,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的夜景和喜庆详和的春节氛围成为主色调。工作到深夜的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感染病房主任蒋东坡步出病房,当他看到这些美好景致后心神一振,略显疲惫的步子明显轻快了许多。他身后不远处那幢不起眼的四层小楼上的“感染重症诊疗区”几个字,提示着人们这幢小楼是新冠重症病人救治的重要阵地。看着炫丽的灯景,蒋东坡触景生情,欣慰地说道:“看那万家灯火依然璀璨明亮,我们医者的坚守和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过去的一个月,我们救治团队迎难而上,负重而行,三天之内硬是把两层楼变成了集门诊、收费室、入院处、病房、检查室、出院处等功能单元的病房,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率很高,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我非常感谢团队的每位兄弟姐妹,他们太辛苦了!”蒋东坡的话语中传递出的有如释重负,有感悟感叹,更多的是对团队的辛勤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心重症感染病房率先在重庆“独立式全托式”开设运行,一个多月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成长,在最吃劲的时候成功顶住重症病人蜂拥而至的头一波压力,成功创造多个重症病人转危为安的奇迹,成功把很多救治理念理论变为实践治疗。对此,先期参与病房设立的护士长简福霞的感受尤其深刻。“12月10日前,新的国十条出来后,中心未雨绸缪,业务机关安排部署,要求三天之内建立新冠重症救治病房,当时我们的压力像泰山压顶一样大。”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按照中心统一安排部署,决定在无创中心改建重症感染病房,原先的病区全部搬迁,腾出三层和二层。由蒋东坡任主任、简福霞任护士长。接到指令后,王耀丽副主任等党员骨干带领所属人员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建起现代化的重症感染病房。敬慧丹教授在重症病房建设的初期,劳心费力,病倒在岗位。但通过大家众志成城努力,终于在无创中心三层设立了能够运行的诊疗一体的病区。

病区是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为班底组建的,但在初建时只有简福霞几名骨干先行去设置规划,摸着石头过河。重症医学救治单元是很有专业性,原先的楼层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和难题。要在三天之内按照感染病区的标准和要求,做好物资搬运、设施设备安装、人员培训上岗、后勤保障事项、各方请示协调等,并且要能独立运行收治病人,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但参与建设规划的同志没有怨言没有退缩,积极主动想办法想点子参与其中,加班加点快速推进,因为他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新冠重症病人可等不起。早运行一天,就能挽救不少宝贵生命。就这样,他们不到72小时就完成所有病区初步建设,比中心规定的时间提前了10多个小时,为收治重病病人打下良好基础。

12月13日上午,病区正式运行。蒋东坡看着功能齐全的病区,不由感慨地说道:“这哪里只是一个病区呀,简直就是一个医院。”在病区里,所有重症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足不出楼可以全部完成所有步骤。看到第一位病人收进病区,医护人员既紧张忐忑,又充满信心,他们知道,从这刻起,属于他们的战斗打响了。

新冠重症的诊疗比原本的设想还要艰难,特点是人数多、病情重、工作量大、容易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很快,中心各诊室所有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各类重症病人全部转诊到此,包括急诊医学科转来的病人,设置的50张床位已经告急。许多病人病情很重,让人揪心,典型的大白肺、呼吸窘迫、器官衰竭等这些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危重症状态,不少病人都于病危状态。看到家属伤心欲绝的神情,医护人员感同身受,心里有种无形的力量在鞭策他们必须抓紧时间,付出辛勤工作去救治这些濒临死亡的病人。

“快,气管插管!”“快上ECMO!”“大家注意,6床需要抢救,快过来!”急匆匆的脚步,滴滴答答监护仪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成为病区紧张忙碌的场景。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迸发出全部能量,哪怕是“阳”了,如果属于轻症还能坚持,就继续干下去扛下去。需要吸氧的病人太多,原来的氧气管道不堪重负,医护人员干脆让医学工程科送来氧气瓶急用。每个氧气瓶都是护士小姐姐们一瓶瓶抬着或扛着,弄到病床前的。每个瓶子大约70公斤,搬运过程的酸爽就别提了。有小姐姐开玩笑说:“再这样下去,我都快练成麒麟臂了。”

有位刚生产完第三胎的新冠重症妈妈被区县医院送来。处于深度昏迷的她的情况太糟糕了,剖宫产中出现大出血导致心跳停止,经过近1小时的心肺复苏后急忙转运过来,期间产科郑秀慧主任一直电话指导抢救。患者入院时呈濒死状态,DIC、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肾脏、凝血、心脏、肝脏),APACHE II评分32分,死亡风险系数90.47%。她本来就是大出血高危产妇,又感染了新冠,病情的恶险程度可想而知,几乎是救不回来。入院后立即组织多学科综合救治,行介入止血、CRRT、休克复苏、俯卧位通气等,患者失血性休克,在全市血液制品极其匮乏情况下,单位组织献血,院内多方协调努力,保证抢救用血。伍正彬作为主管医师,在整个救治过程也是尽心尽力,细致入微。经过团队不懈努力、艰苦奋战20+天,患者转危为安。

但是,医护团队没有丁点放弃的念头。在由重症医学科、妇产科、麻醉科、介入科等组成的MDT救治团队,蒋东坡亲自带领下,对她实施了系列急救措施,很快让她病情稳定下来。接下来,是一番苦战。从科学化的治疗,再到细致入微的人文护理关怀,每个步骤,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终于病人从深度昏迷转为浅昏迷,最后成功醒了过来,直至近日已基本恢复,春节前就可出院与自己的家人团聚。病人和家属满怀感激,送来了锦旗。她向医护人员竖起大拇指,由衷称赞和无比感谢地说道:“你们的技术也太厉害太霸道了,太感谢了,我这条命是你们抢回来的,一辈子都不会忘了你们的军医的大恩大德!”

有位老人高达91岁,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典型的大白肺,患者入院时呼吸衰竭,氧合指数120mmHg,合并心功能衰竭,病情很重,家人抱着试试的想法送过来,经过俯卧位、氧疗、强心、营养等治疗,在病程12天康复出院,患者出院前的笑脸是冬日里的最温暖的的太阳。还有94岁的爷爷,新冠病毒感染精神萎靡,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褥疮、营养不良......经过10天的治疗后终于开口说“医生,我什么时候出院?”一个接一个惊喜在产生,让医护人员非常开心。还有89岁的退伍老兵,85岁老党员......这样的病人实在是太多了。

治疗的同时,对病人还需人性化安排。有位体重200斤的男性患者,因为病情需要切开气管插入呼吸机。但最终医生权衡再三,人性化采取坐式使用呼吸机的治疗方案,及时避免了切开气管,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得到了家属的好评和认可。

病区开设一周后,因为病床爆满,简福霞又带领护理骨干将二层改造成临时病房,病床扩容到50张,极大缓解了病床急需问题。同时,经过向中心领导建议,将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成建制转到新的感染病区,大大加强了救治力量。加上兄弟科室派来的支援人员,病区已经可以说是兵强马壮。

与此同时,在治疗方面,本着人性化、科学化、先进化、标准化的原则来进行,将平常重症治疗的先进治疗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新冠重症救治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很管用。比如说ECMO的大量和及时使用,明显改善了病人病情。早期规范化肺康复训练和集束化治疗,减少了90%以上重症转为危重症,重症救治成功率高达92.4%,在全市哪怕是在全国都是一个让人称道和肯定的医疗救治数据。不少医院的医生被高病死率折磨的失去信心,非常头疼,有人电话询问救治经验,有人来参观学习,还有人跟着查房取经......病区每名医务人员尽己所能,传递力量,帮助同行,救治患者。

成功的背后,是全体医护人员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张浩医生、伍正彬医生、熊伟医生、陈春燕医师等,从11月8日封控至今,从发热门诊、放舱医院、感染重症病房,没有一天休息,满负荷运转。王锐医生、陈春燕医生、敬慧丹医生带病返岗,查房时,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似乎在吹响胜利的号角。在无数的困难面前,大家团结一致,心中装着责任和大爱,用专业和信念,为患者筑起守护生命之墙。这样的医务人员很多很多,在面屏下、在呼吸机前、在俯卧位时、在夜光灯下,都有他们迎难而上的坚毅背影,都洋溢着红医大爱的情怀气质。

越是艰难险阻越显责任担当,越是吃劲关头越显红医情怀。病区运行以来,共收治新冠重症/危重症病人100余人,救治成功率92.4%,最大的年龄94,最小的年龄27,60岁以上患者占比62%,80岁占比20%。期间大家任劳任怨,满负荷运转,轻伤不下火线,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战斗的作风,赢得了中心党委机关的肯定和病人的不吝赞誉。医护人员深情地说:“我们挽救的不仅仅只是一条生命,他们身后有家人,有亲友,救了一个人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每当看到病人出院,我们心里就幸福满满!”(图片:万衷余)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