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军民融合

王震以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精神,率领三五九旅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陕北的好江南”,冲破了日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奠定了我军屯垦的基础。晚年时,王震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过往,说到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并护送他到长沙;最满意的事,是奉毛主席、党中央之命率三五九旅将士开发南泥湾。

1908年4月,王震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祖辈都是佃农的贫苦家庭。1922年王震到长沙成为铁路工人,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他被组织派去散发传单、布告。1925年,17岁的王震成为长沙新河车站铁路工人纠察队小队长,就是这个小队长的身份,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毛泽东。从那以后,两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毛泽东赞赏他,认为他政治可靠、能够完成任务、勇敢、不怕牺牲。

困与机

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红六军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1937年10月,王震任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战略,在华北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步步紧逼,试图向陕甘宁边区发动军事进攻。此时,蒋介石集团继续加紧反共“摩擦”,不仅继续停发八路军薪饷、弹药、被服等物资,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外界对边区的援助。八路军人数减少,根据地缩小,陕甘宁边区物资匮乏,生活异常艰苦。加之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的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供给,难以为继。生存,成为一个严峻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困难中寻找机遇,及时转换思路:革命需要生产,生产就是革命。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抗战中遇到的困难都是前进过程中的困难,是接近胜利的暂时困难;强调发扬革命精神,战胜困难,争取胜利。毛泽东发出号召:“国民党封锁我们,我们面对严重的困难。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于是,一场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目标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1939年8月,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的保卫工作,毛泽东将三五九旅调回边区时,对王震说:“陕北是个穷地方,养不起很多军队,只能放一些精兵强将在这里。”截至1941年初,在班师回边区的两年多时间里,王震带领的三五九旅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粉碎了日军强渡黄河的阴谋,反击了国民党的多次“摩擦”,保证了边区的安全。毛泽东在接见部分三五九旅指战员时说:“你们三五九旅在王震同志的领导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你们到了东边,东边就安全;你们到了南边,南边就安全;这次你们又到了北边,北边也安全了。总之,不管你们走到哪里,都没有辜负党中央和边区人民的重托。”

1941年初,王震率部进驻南泥湾。2月底,毛泽东与王震谈话时说,这次调你们三五九旅到南泥湾是守卫延安南大门。你们不但要随时准备迎击国民党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还要通过开荒生产,尽快做到生产自给,从根本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镢与枪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明清之际,这里水源充足,人烟稠密,土地肥沃。到了清同治时期,因社会动荡,导致这里成为杂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烂泥湾”。“南泥湾”之名由此而来。

来之前,王震便做足了心理准备。1941年3月初,他在誓师大会上带领全体官兵挥舞着拳头立下豪言壮语,“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救保中央”,命令“全体参加生产,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上至旅长,下至马夫、伙夫一律参加生产”,亲率三五九旅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的南泥湾。

虽然战士们士气高涨,但困难却是实实在在的。当时正值春寒料峭时,寒风刺骨,战士们没有地方住,夜间只能用树枝搭草棚凑合过夜。王震心里清楚,要扎下根来,首先要解决吃和住的问题。在当时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鼓励大家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边开荒边抽出部分人突击打窑洞。粮食不够吃,各部队干部亲自带头冒风雪,破冰涉水到远离驻地的县城背运粮食;没有油盐酱醋,就想办法打柴烧炭,拿到集市上和老百姓交换;为了改善伙食,战士们或者拾山货、挖野菜、找树皮、收野鸡蛋,或者扛枪打猎、下河摸鱼;没有农具,王震就和战士一起,用弹片打制成耕地的犁、锄头等。

让扛枪打仗的战士们种地,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波动。部分战士认为“当兵是来打日本鬼子的,不是来种地的”“后方生产不如在前方打仗光荣”。为了不影响部队战斗力,同时缓解战士们的消极情绪,王震跟旅、团干部细致研究,组织部队利用农闲的时节,开展大练兵活动。在大练兵过程中,涌现出11个百发百中的连队,全旅投掷手榴弹的成绩也从平均25米提高到40米,不少人达到60米,最远的可以投到72米。部队平时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就把枪架在地头上,一有情况就拿起武器迅速投入战斗,数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袭扰。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观察后,为之动容,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了不起的。”

曲与画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旋律优美的歌声、披荆斩棘的官兵、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在红红火火的开荒潮中,三五九旅用歌声和汗水唤醒了沉睡的土地,绘就了一幅“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画面。

王震规定,从旅长到每一个战士,无一例外开荒种田,参加劳动生产。他身先士卒,率领部队掀起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三五九旅一名叫李位的模范班长,在一次开荒竞赛中,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又涌现出了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以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的成绩,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气死牛”。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科学创新、成效显著,农业和工商业产值迅速增长,人民生活负担减轻,军民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943年秋,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被眼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丰收景象吸引。一个小时的车程,毛泽东走了3个小时,不时跟田间地头的战士们攀谈了解情况。看着他们一个个神采奕奕的样子,毛泽东高兴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到了三五九旅旅部,王震建议毛泽东先吃饭休息一下,毛泽东开玩笑道:“刚来就开饭,可见你们粮食很多啊!”边吃饭边聊天中,王震向毛泽东汇报三五九旅的生产生活情况:战士收了头一茬庄稼后,接着再种第二茬,余粮卖了,可以换几头耕畜。他们做木纺车,自己织粗毛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除去交给中央的,有了余粮。王震还研究起公私兼顾的分配方法:把剩余的粮食分成“部队的”和“个人的”两块,分给个人的可以卖,也可寄回家去,或换成钱存入边区银行。这个决定得到广大指战员热烈拥护,大家干活更卖力了。

据统计,从1942年到1944年的2年中,陕甘宁边区共开垦荒地200多万亩,到1945年,边区农民大部分做到“耕三余一”,部分做到“耕一余一”,达到种一年可留一年的余粮。到1944年,三五九旅除吃用全部自给外,达到了“耕一余一”,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旗帜。

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一边战斗、一边生产,既保卫了延安的南大门、保证了党中央安全,又通过大生产运动保证了党中央后勤生活给养,毛泽东亲笔题词称赞“有创造精神”。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