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军校

铭记恩情永远跟党走

——访志愿军老兵、一级伤残军人涂伯毅

新华社记者蔡琳琳、谢佼

“总书记真的给我们回信了!”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涂伯毅说起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的回信,仍然非常激动。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始建于1951年,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约2200人。目前在院休养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共19位,其中一级伤残5人,涂伯毅就是其中一员。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涂伯毅被敌军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前后经历过8次整容手术,但战争依然在他身上留下了永远无法修复的伤害——全身大面积烧伤、双手手指不能屈伸、面部严重毁容,被评定为一级伤残……

“在战场上,美军装备领先太多了,他们有绝对的制空权。志愿军渡江入朝时,也被美军飞机百般袭扰。”涂伯毅说。

1950年10月,涂伯毅奉命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我们只能半夜过,趁着夜色的掩护。”涂伯毅说,通往朝鲜的桥梁早就炸断了,过江的“桥”是老百姓用渔船并排排在一起,再在上面铺上厚木板临时搭起来的。

在中朝边境集安市的鸭绿江畔,每天天一擦黑,渔船就渐渐汇聚起来,并排、搭桥、渡江……中间过车,两边走人,一边渡江还要一边警惕美军的飞机侦察。

到了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木板卸掉,渔船拉着木板分散开,各自开走。

“老百姓真的了不得,那么多船,短短的时间,就在江上给你变戏法似的变出桥来。”涂伯毅回忆道,“没有老百姓给我们做后盾,我们不可能取得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严格遵守三大纪律,保持优良传统。

一天,涂伯毅和战友帮朝鲜老百姓挑水时,一位朝鲜老婆婆把自己家的泡菜拿出来给他们吃。因语言不通,战士们只能摆手说纪律不允许。老婆婆误以为大家不吃是因为害怕有毒,急得自己抓起来就吃。后来翻译来村里,跟老婆婆解释,老婆婆听后感动地说:“我活了80多岁,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部队。”

1956年,涂伯毅来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正值青春年华却变得面目全非,一度让他失去生活的信心。在战友的鼓舞和工作人员的开导下,他渐渐重拾生活的信心,投身到休养院的各项活动中,还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组的主要成员,在四川荣军博物馆、中小学校,涂伯毅继续坚守着自己的新阵地。

涂伯毅告诉记者,给总书记写信的想法,是在今年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萌生的。“几位老战友都觉得,党和国家太不容易了,要向总书记汇报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这封信从年初写到9月,数易其稿。“作为伤残军人,我们现在的生活、医疗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满怀激动,涂伯毅用因伤变形的手,一笔一画写出伤残军人的感恩之心。

涂伯毅说,我们虽然在战争中负了伤,但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记得我们、关心我们,大家怀有感恩的心,要把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变成爱国主义的火炬,报党的恩、报国家的恩、报人民的恩。

经常有人来四川荣军博物馆参观,涂伯毅习惯每天身着军装给他们讲战争历史、讲党的教育,周末也不休息。

“我是一位革命军人,虽然现在岁数大了,但还是要尽自己所能发挥余热,只要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做。”涂伯毅说。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