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李克强专题

原标题: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题: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胡喆、白国龙

5月30日,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一年前的今天,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同时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这一年,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页岩气勘探到量子计算机研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中国科技突破全方位出现,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科技成果惊艳全球。

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国的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之门,已经开启。

中国突破:只争朝夕,科技发展站在飞跃的新起点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让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通过十年努力,2017年5月,C919成功首飞,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让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称,中国正努力重现历史辉煌,在科技创新上“重回世界之巅”。

历史的转折,往往再回首才能看得更清晰。

2016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当有只争朝夕的劲头。”

此后一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长足发展。

这一年,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海洋六号”科考船刷新多项极地和深海科考纪录……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科技创新领域“国之重器”不断涌现。

这一年,5G引领势头逐渐形成、特高压输变电关键技术领跑世界、LED照明产品产量和应用规模全球第一……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北京中关村到上海张江,从深圳南山到武汉光谷,“创新之花”竞相绽放,国人信心和梦想不断被点燃。

这一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动能加快成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优化。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中国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

——这样的中国突破,根植于多年的默默积累。

长征五号有着我国运载火箭的数个“之最”,这般迅猛的中国速度,发轫于无数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辛勤耕耘。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团队代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岂止是十年磨一‘箭’,前期论证和攻关,必须要追溯到三十年前。”

——这样的中国突破,是只争朝夕的创新之果。

当代科技工作者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忘我投入,奋力攀登,才有了一项项突破。

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部非洲,研发此类疫苗成为当时医疗科研界努力摘夺的“皇冠”,中国的疫苗研发水平很快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曾战斗在抗击埃博拉一线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回忆,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曾有一位外国同行半开玩笑地说,“你们最近在研究什么,告诉我,我们就不去研究了”。

——这样的中国突破,澎湃于科技工作者超速的“运转”。

已故杰出科学家黄大年,仿佛没有时间停下喘口气,将一个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前沿,直至生命定格在58岁。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他却毫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中国优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如果没有一招鲜、几招鲜,那我们就缺少了机会。

无论是环境艰苦的大亚湾反应堆,还是40年磨一剑的高温超导研究,到如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国际领先……一大批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取得的突破,正是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大投入,瞄准前沿、紧扣需求,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原动力”。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激活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在这一年里,人的因素越来越多被激活,多方协作汇聚力量实现攻关突破的例证比比皆是。

“新旧相推,日生不滞。”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巨大潜能。在“科技三会”召开的当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72小时内快速查明300种突发传染病原,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正加快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竞争力。目前,我国国家高新区共156家,未来还将进一步发挥“领头羊”作用,推动国家自创区、高新区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阵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的故事,让很多人为之动容。爱国之心,炙热滚烫。此心此意相通,是8100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共鸣。

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引下,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进一步转化为科研动力。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是首届创新争先奖的奖章获得者之一。早晨7点钟进实验室,晚上11点钟离开,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薛其坤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要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追求。

从1970年4月24日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到如今叩开空间站时代的大门,无数中国航天人怀着科技报国的信仰,集中在中国航天这面大旗之下,不改初心,创造出累累硕果。

怀揣“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的使命,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俞德超,研发单克隆抗体新药产品为眼疾患者带来光明;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具有国际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一类创新生物药……“实现‘高端生物药中国造’的梦想,是我一生追求的大事。”俞德超表示。

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立目标导向、协同攻关,这一年来逐渐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

“不能总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即使是过着‘紧日子’也不能放松对科技工作的投入。”这是全社会形成的有力共识。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达到15440亿元,比上年增加9%,占GDP比重为2.1%,其中企业占比78%……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技工作者们表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从青藏高原生态恢复到新疆地区棉花生产,在人迹罕至的深处,在棉花种植的田间,科研工作者用坚守和创新,铸就了属于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些硕果,不由白纸黑字写就,而是借用信仰铸就的如椽巨笔,撰写在祖国大地上,撰写给全体人民。

中国希望:在科研的“黄金时代”,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重温历史,几多感慨,几多壮志。

近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从世界强国变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些科技工作者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科技的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落到实处。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中“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科技部负责人表示,我国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明,要想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就要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

发布实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研究提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并经中央审议通过……一系列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磅规划和方案密集出台,清晰定位科技创新供给的新坐标。

道不可坐论,事不能空谈。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国面向2030年部署的重大科技项目将和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R&D人员总量535万;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聚焦科技人员和社会反映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一系列科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文件与举措,让广大科研人员迸发活力。

——让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

“培养世界上最宏大的创新创业队伍,我们有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中国科协负责人表示,一年来,中国科协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的态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创新的强大引擎,中国这艘航船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参与采写记者:马剑、邓华宁、姜辰荣)。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