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英烈

杨家峪有位鼓书艺人,每当附近有庙会,他就会登台演唱京东大鼓《颂黄天》。鼓书词是这样的唱的:“说的是卢沟桥事变那一年,有位年轻的社长叫黄天。一次演出闭幕正赶往驻地,被鬼子包围情况好惊险。他两次冲回杨家峪,转移战友得安全。最后敌人已逼近,他用仅有一粒子弹从容自尽,鬼子兵看了个个心惊胆战。后人齐声来赞叹:一位民族气节好社长,自创了艺术人生的辉煌灿烂!”鼓书里所描述的,正是在晋察冀抗战前线英勇牺牲的烈士黄天。

黄天,原名黄廷材,字廷权,1908年生于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复旦中学毕业后,入复旦大学教育学系,1931年毕业。在校期间,黄天酷爱进步戏剧活动,积极参加复旦剧社剧务工作,也因此涉猎戏剧的演出、编剧、导演等各方面的业务,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天毅然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同年入陕北公学学习。从陕北公学毕业后,由于品学兼优,留校任“陕公剧团”团长。193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同华北联大到晋察冀根据地,组织成立了华北联大文工团,担任团长,赶排了《黄河大合唱》等节目。1943年,中央为加强对冀东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响应毛泽东主席“干革命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两者缺一不可”的精神,要让手持笔杆子的文艺队伍同敌人斗争,“尖兵剧社”应运而生,黄天随即调任刚刚组建的“尖兵剧社”社长一职。

黄天在晋察冀边区抗日前线

黄天与剧社成员一起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入工农兵群众,随时把典型的事例、生动的形象、精练的语言记录下来,有时睡到深夜想起什么事或一句台词,都要点上油灯记下来。黄天常说:“最好的思考创作的时间是夜行军,大地静悄悄,只有我们有节奏的脚步声。爬上高高的土岗,眼下那朦胧起伏的燕山山脉,常激起我脑中的波涛。”反映老百姓斗争的剧本《沟线上》就是他在一个夜晚构思创作出来的,情牵百姓的作品每次演出也都深深地感动了老乡们。

1945年七一前夕,冀东军区要组织联合演出黄天创作的大型四幕歌剧《地狱与人间》。这是一场空前的大型表演,“尖兵剧社”要于“七七”抗战八周年前夕赶到军区。黄天率领大部队于7月3日出发,穿越平唐公路,跋涉百余里,一直走到深夜。然而,由于汉奸告密,日军纠集了1700余人,于4日凌晨包围了杨家峪。我方乘天色尚暗、雾气弥漫之际,冲破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黄天等同志兵分几路四下突围。黄天掩护其他领导和同志,选择向西突围,不料落入敌人的包围圈,被压缩到一片葡萄藤下,经过一阵激烈的战斗,只剩下最后一发子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恪守不渝的崇高信条,对于黄天这位坚贞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说,更有一副“士可杀,不可辱”的铮铮铁骨。黄天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仍不忘保护革命资料,他迅速而镇定地将身上的文件烧毁,之后从容饮弹,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

黄天一生热爱戏剧,为了文艺队伍的建设,他呕心沥血、奋斗不息,是一名优秀的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艺术领导工作者。然而,在黎明前夕,他却英勇而从容地牺牲在战场上,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之火实践了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理念,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伟大的革命英雄。历史将永远铭记为了祖国和人民而英勇献身的黄天烈士。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