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老兵风采



99岁老红军鲍彦章——

戎马一生不染尘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通讯员 杜姣姣

鲍彦章在家中练习书法。受访者供图

人至暮年,老红军鲍彦章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卧室沙发的一角。他的面前,是一台音量开得很大的电视机。新闻节目播完,老人的目光从电视屏幕挪开,落到门后一幅书法作品上。

宣纸上,是16个笔力遒劲的大字:“上马杀敌,下马提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股豪情。

“这是我对人生的总结,也是一辈子的追求。”鲍彦章告诉记者。扭过头,他嘱咐大女儿鲍军凤:“等我‘走了’,把这16个字刻在我的墓碑上。”

“父亲每天清晨都会练习1小时书法,内容多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诗作,或是自己创作的诗词。”鲍军凤说,父亲将不少书法作品赠给战友,希望与大家共勉。

曾经举枪的手如今握着笔杆,鲍彦章把一生戎马写进气势磅礴的诗句,把信仰与忠诚注入力透纸背的笔锋。

“历年征战未下鞍,赢得全国老少安”

1923年,鲍彦章出生于陕西安塞,一个取“安定边塞”之意的地方。然而,生在贫苦之家的鲍彦章,童年过得并不“安定”。幼年丧母,从小饱受地主压迫,让鲍彦章向往“新生活”。1936年,红军在安塞冯家坪招兵,鲍彦章和哥哥一起报名参军。

“当时,队伍经常遭遇敌人围追堵截,在夹缝中求得一丝生机。”1937年,鲍彦章在战斗中被弹片划伤,“脖子肿起一个大包,伤口化脓”。由于缺医少药,那次特殊的治疗,给鲍彦章留下深刻印象:两名战友想办法固定住他的头部,一名战友用刀切开脓包,一名战友一点点挤出脓水……

没有止疼药物,14岁的鲍彦章只能“硬扛”,“那个时候真是疼得很。”这次“疼得很”的经历,让他收获了人生中第一枚“勋章”——一块小小的凹陷,至今仍“挂”在他的脖子上。

愈是磨砺,愈是坚强。枪林弹雨中,鲍彦章“扛”下一场又一场硬仗,“挂”上了10余枚“勋章”。

1947年,敌军进攻延安。时任延安安塞县警卫队某班班长的鲍彦章,奉命紧急转移安塞县委和当地群众。山高沟深,夜黑难行,鲍彦章和战友们带着武器辎重,领着大家深一脚浅一脚行进在夜色中。虽然体力透支,疲惫不堪,但鲍彦章始终瞪大双眼,注意周围敌情。

“敌人来了!”鲍彦章向对面山头一望,一片黑压压的身影正急速向他们奔来,大约有一个营的兵力。

“班副,你带领大部队从小路撤离,我来掩护!”下达完命令,鲍彦章掏出枪孤身朝敌人的方向跑去。“砰砰砰……”几声枪响,鲍彦章顺利引开追兵。

“事后,安塞县委书记说我胆子大,是个不要命的憨娃子。” 忆及往事,鲍彦章笑呵呵地说。

201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戎马一生的鲍彦章特意创作了一首诗,以示纪念——

“历年征战未下鞍,赢得全国老少安。昔日飞将已年迈,当今雄师更胜前。”

1971年,时任青海省军区黄南军分区副司令员的鲍彦章在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留影。受访者供图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能差”

2016年秋,鲍彦章计划回阔别多年的家乡安塞寻亲访友。一位退休的老部下听说后,提出陪他一同前往,鲍彦章没答应,“你的心意我领了,回老家孩子们陪着就行。”

老部下又联系了老单位,但“房间都准备好了,老首长一天都没去住”。在子女的陪同下,鲍彦章“静悄悄地”完成了这次探亲。

鲍军凤告诉记者,不少老战友曾邀请父亲去西安、兰州等地重聚叙旧,鲍彦章总是推托。久而久之,大家了解了老首长的心思:“不是不想见,是怕给大家添麻烦。”

曾任鲍彦章警卫员的王小龙说:“不给组织添负担,不给他人添麻烦,老首长一直是这么个人。”

1970年,鲍彦章由青海省军区独立师5团团长升任黄南军分区副司令员。为了给部队节省汽油,鲍彦章拒绝乘坐专车,坚持骑马赴任,200多公里的路程,“骑了整整两天”。每次下基层检查工作,他都坚持骑马提前出发,“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骑马却要三四个小时”。

“父亲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严格要求我们。”鲍军凤说。没有用自己的“资历”给子女们的发展“铺路”,面对子女们的埋怨,鲍彦章大多数时候一言不发,只偶尔会耐心讲几句:“我的职务是党和人民给的,不是给你们服务的。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能干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人一辈子要走很长的路。走多少正确的路都是应该的,走错一步都不应该。我虽然年纪大了,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每有老部下登门拜访,鲍彦章都会“推己及人”地念叨几句。

“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能差。”老部下赵春生至今记得几年前拜访鲍彦章时,老首长给他看过的一首抒怀诗,“我当时很受触动,诗中充满了一位老红军戎马一生不染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历尽沧桑初心在,人生风范在白发”

前些日子,鲍军凤“偷偷”给父亲织了一件“相同”的毛衣。

“我曾给父亲织过一件毛衣,他穿了很多年,两个胳膊肘都磨出了洞。父亲让我拿去补一补,可破成那样根本没法补。买新的他又不肯穿,我只能织了一件差不多模样的,才‘糊弄’过去。”父亲的“小气”,让鲍军凤既无奈又感动。

对自己吝啬的鲍彦章,帮助群众时却十分大方。他常对子女讲起战争年代人民群众的恩情:陕北的冬天天寒地冻,哈气成冰。他和战友因连续作战,3天没进食。当地老乡冒着风雪给前线送饭,官兵们双手冻得发僵,端不起碗。老乡们含着泪帮他们搓手,把饭喂进他们口中……

1987年,鲍彦章回乡探亲,看到一位老人生活困难,就买了粮食和菜籽送上门,带着儿女在附近为老人开垦出一小块菜园,并请自家子侄帮忙照看。1992年,他出资购买水泵,为村里的乡亲解决了用水难题。

“父亲身体好些的时候,常和村里的亲友通电话。听说哪位乡亲家中有困难,他第一时间掏钱资助。后来得知大家日子越过越好,他比谁都高兴。”鲍军凤说。

2019年,鲍彦章收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让村村民送来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精神永相传”几个字,感谢鲍彦章出资为村里购买四轮拖拉机等农用机械,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当年年底,因为在扶贫帮困工作中表现突出,鲍彦章被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

“历尽沧桑初心在,人生风范在白发。”1983年从青海省海南军分区正师职顾问的岗位离休后,鲍彦章常以这句诗自勉。他满怀深情地说:“艰难岁月里,军民齐心协力、生死相依,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如今生活好了,更要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我是一个老红军、老党员,要永远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能忘!”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