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漫漫惟奋斗
■宋学勤 罗丁紫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
难!
与历史最高水平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总产值减少50%,粮食产量减少25%。
满目残垣、山河疮痍,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如何建设好一个新中国,是横亘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山梁。
穷!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单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例,就需要筹措折合7亿两黄金的建设资金,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所需资金如此巨大,以至于帝国主义嘲笑新中国无法完成计划。
实干是解决困难的最有效手段,成绩是回击嘲笑的最有力武器。
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奋发图强,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领导人民打碎一个旧世界,也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一个新中国。
从此,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前进,东方大国展现出锐意进取、昂扬自信的精神风貌!
(一)
祖国的大西南,一条铁路被联合国称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它就是成昆铁路。
这条始建于1958年的干线铁路,沿线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质状况极为复杂。开建时,技术落后、工具简陋,塌方、透水、滑坡、泥石流等险情如影随形。筑路英雄以每500米铁路牺牲一人的代价,披荆斩棘,为新中国硬生生“蹚”出一条发展之路。
成昆铁路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运输业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58年到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业里程9698公里。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和自治区第一次通了火车。公路、水运、航空等事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全国大部分县、镇通了汽车,沿海港口新增34个万吨级泊位,远洋航运开辟了通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的3条航线。
历史的深处镌刻着这样一组数字:
在新中国成立的三年里,全国有2000万人参加了水利建设,完成的土方约17亿立方米;荆江分洪工程和官厅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都是在这时开工建设的。相当于23条苏伊士运河的水利工程修建了起来。
新中国用于水利建设的经费,与国民党政府水利经费最高年份相比,1950年相当于他们的18倍,1951年相当于他们的42倍,1952年相当于他们的52倍!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们填补了中国历史上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达90%以上;
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1965年,国内需要的石油全部自给。新中国能够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立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一位青年科学家曾经感叹:“有了研究氢弹的于敏们,才有今天中国人自由开拓AI、5G。”是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辈们艰苦奋斗积累下来的物质基础、工业基础、国防基础,怎么可能有今天自由幸福的生活。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为我们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
(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要造原子弹!要造氢弹!要造卫星!
但缺人才、缺技术、缺仪器设备。
有人断言:“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有人窃笑:“搞原子弹,他们到头来连裤子都没得穿。”
要争气!这是争民族与国家的气!争生存与发展的气!
征途漫漫惟奋斗!
邓稼先与妻子夜谈:“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茫茫草原,戈壁荒漠,无数勇士在此安家。住帐篷,喝苦水,斗风沙,“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是他们的铮铮誓言。
十几年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终为祖国换来安全和荣光。西方媒体称,“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在这场事关国家生存和尊严的竞赛中,中国人靠着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一切困难压倒的胆略和勇气,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终于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辉煌业绩的底版上闪烁着四个大字: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旺盛活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
毛泽东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崇高人格和坚毅品质,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优势。
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的奉献……
这些数不清的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宛如照亮夜空的璀璨繁星,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塑造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昂扬奋进的精神风骨。
“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红着进来,黑着出去。”新中国成立后,敌对势力作出这样的所谓“预言”。而打破这一“预言”的,正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南京路上好八连”。
十里洋场,身居闹市,一尘不染。自1949年6月进驻上海南京路这片繁华之地,“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便深深融入八连血脉之中。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它展现了中华民族敢于向困难挑战、向新知求索,敢涉“深水”、勇破“坚冰”、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品质。
(三)
惟拼搏者不凡,惟奋斗者英勇。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成就伟业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妄言: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有力驳斥了质疑与攻击。党也在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过程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长期被战乱破坏严重、经济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顶着巨大压力,展现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以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精神支柱。在强大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到1965年底,中国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亦有所提高。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对我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封锁和孤立政策,我国面临多方威胁与挑衅。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培养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把发展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拥有了“两弹一星”、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等骄人成就。这些都极大提振了我们国家与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艰苦奋斗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坚实基础。只有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非一帆风顺,艰苦岁月中,领袖和人民,干部和群众,总是休戚与共,同甘共苦。在这一过程中,党与人民始终保持深厚情谊,广大人民自觉地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起战胜困难,共同渡过难关。
仰观天宇,时间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来无限可能。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党和人民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将被铭记于史册,永不褪色。
(四)
星汉灿烂,洪波涌流。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对于我们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逐梦新征程,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常怀忧患,不懈奋斗。今天,我国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但也要清醒看到,我们党长期执政,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越是取得成绩时,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对此,习主席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常怀忧患,不懈奋斗,可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敢于担当,直面考验。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面对艰难险阻,应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直面考验,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胸怀人民,为民尽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因此,无论在什么岗位上艰苦奋斗,都要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尽责,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的好评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无往而不胜。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为人先开新局。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抒写更多不懈奋斗的壮丽华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