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秋收起义爆发95周年之际,行走在湘赣边界铜鼓、修水、安源的山山水水之间,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尊纪念秋收起义雕塑。
金色的秋阳下,抬头望去,雕塑飘扬着鲜红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仰望,雕塑中间有两只巨手,一只紧握枪杆向上,代表“枪杆子里出政权”;另一只托举着一个燃烧的火炬,代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9月,毛泽东在这片布满山峦的红土地上,亲手创建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打出了第一面有镰刀斧头的工农革命军军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秋收起义,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组建了新的湖南省委,并在长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开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秋收起义。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道,“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登上湘赣边界的月形山山顶,遥望湘潭大地,毛泽东在湖南省委会议上的发言振聋发聩: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应该“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
95年前的9月初的一个深夜,在江西萍乡安源的偏僻小村——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委委员会,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并决定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部署了在安源、修水、铜鼓三地同时起义,然后夺取长沙的军事计划。
军旗是一支军队的庄严标志。它凝聚着一支军队的灵魂。秋收起义应该打出一面什么样的旗子呢?
毛泽东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战略眼光提出,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打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始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核心力量。
九月四日晚上,在比利时学习过建筑设计的何长工提出了设计方案:旗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星内镶嵌着交叉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裤上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面军旗就这样诞生了。从此,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又增添了一支崭新的武装力量。
霹雳震天,红旗漫卷。1927年9月9日,分处修水、安源、铜鼓三地的暴动队伍行动起来,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9月9日,工农革命军第1团从修水出发,向湖南平江县长寿进攻。9月10日,工农革命军第2团在安源起义。9月11日,工农革命军第3团,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在铜鼓行动。
湘赣边界掀起威震敌胆的金秋狂飙后,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一艘劈波斩浪的航船,需要一位眺望远方的舵手。秋收起义爆发后,因敌强我弱,起义部队在进攻长沙的途中受挫,进攻省会长沙的目标未能实现,部队由5000多人减少到1500余人。
在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当机立断,起义部队实行战略退却。9月15日下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3团暂退到铜鼓排埠。
纵观岁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守正创新,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恢宏史诗。
排埠镇万寿宫毛泽东卧室里,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摆着一盏小油灯。当地一位老者告诉我,万寿宫的守庙老人利山生前回忆,在万寿宫的三天两夜里,白天,毛泽东忙着找官兵谈话,与前委成员交谈;晚上,毛泽东在这盏小油灯下看书、研究地图,一看就是好一会儿,为中国革命前途苦苦思索出路。
党史资料记载,关于上山闹革命,毛泽东是早有想法的。1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在武汉会见湖南农协干部时鼓励他们回湖南,“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八七”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征求毛泽东意见,要他到上海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之一。各个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微弱的小油灯下,毛泽东想的是,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由此,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思想开始萌芽。
犹如在惊涛骇浪中行驶的航船,当船长拨开重重迷雾指明正确的航向时,并不是所有的船员都能够理解。9月19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3团到达湖南浏阳县文家市,与工农革命军第1团、第2团会师后,连夜在里仁学校一间教室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
会上,毛泽东分析了形势,认为敌大我小、敌强我弱,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占中心城市已无可能。要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发动农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才能发展革命力量。
气魄、胆略和自信从哪里来?从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中来。毛泽东以一个伟大的战略家的眼光毅然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到哪去?毛泽东指着罗霄山地区地图上湘赣边界最宽的部分,用生动形象的譬喻说:这里像眉毛一样的地方,是罗霄山脉的中段,适宜当我们的落脚点。我们要到那去当“山大王”。
大家的目光随着毛泽东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仿佛置身于茫茫林海的崇山峻岭之中。井冈山,地势险要,峭壁嶙峋,林丰树茂,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听了毛泽东对形势的透彻分析,多数十分赞同毛泽东的主张。也有一些同志不理解,觉得革命了半天,却革到山上落草为寇做“山大王”了,这叫什么革命呢?
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耐心地说,历史上我们没有哪个朝代消灭过“山大王”,那时的“山大王”是没有主义的。我们这个“山大王”,是共产党的“山大王”,有主义、有政策,“山大王”比不上我们,因为我们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敌人怎么能把我们消灭呢……毛泽东的话深入浅出,寓意深邃,得到了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
几十年后,何长工回忆,正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最危险的时刻,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进行从城市转入农村的战略转移。从此,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第二天清晨,天气晴朗,初升的大阳照耀着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沐浴着金色的朝晖。1500多名官兵聆听了毛泽东关于部队向农村进军的动员讲话:反动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团结紧,继续勇敢战斗,终能用小石头砸破蒋介石的大水缸,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引兵井冈辟新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离开铜鼓的前一晚,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到地面上。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下,我默默地想: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举什么旗帜、走哪条道路、建什么样的军队三大问题。从此,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开启,秋收起义部队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中国革命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无愧历史,无愧时代。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不断寻找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创造了历史伟业。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刻,伟大建党精神,就是百年来共产党人信仰的传承,是新征程上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
(作者为《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