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
这是一个平凡的地方,但这里却有座不平凡的纪念碑。上了井冈山,谁都免不了要到这里来看看。因为,这里是孕育神奇的地方,是创造辉煌的地方,是高奏凯歌的地方,这地方——就是人人皆知的黄洋界。
昔日的流云早已变成一泓泓清洌的山泉,历史的硝烟也早已化为一片片灿烂的云霞。驻足碑下,遐想炮前,在心底涌动的思绪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七十多年前,勾起我们对那场著名战斗的特殊记忆。
1928年8月,当时毛委员、朱军长带领的红军主力还远在湘南,留守井冈山的红军不足一个营。兵力空虚,弹药有限。敌人见有机可乘,纠集了四个团的兵力,冒犯黄洋界,妄想由北大门打进我根据地。
8月28日,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1营营长陈毅安在大井召开了军民大会,动员大家作好战斗准备,并作好了战斗部署。全体军民都集中在黄洋界隐蔽待机,决心临近歼敌。30日,红色的山野沸腾了,光荣的黄洋界尽显英雄本色。来犯的敌军在崎岖的山道上摆成长蛇阵,气势汹汹地向哨口涌来。他们仗着人多,武器好,连续三次发动攻山。
但是,他们没有料到,惯于出奇制胜的红军是有办法、有能力阻击他们的进犯的。别看守卫在黄洋界的兵力不足一个营,但这支队伍是在秋收起义的暴风雨中诞生,是在三湾枫树坪的改编中成长,是在多次打败敌军的战斗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是建立、巩固扩大井冈山根据地的主力军,是驰骋罗霄、克敌制胜、闻名湘赣边界的一支英雄队伍。
敌军进犯之前,我军早已作好了充分准备:精兵不足,大小五井的当地群众就带着红旗、军号、土地雷、梭标、大刀、鞭炮和铁皮桶迅速赶到了哨口;缺少利器,军民们就布竹钉、挖战壕、扎篱笆、设檑木滚石、修工事,筑起了五道防线。“两兵相接勇者胜,两强相斗智者赢”。当敌人累得气喘吁吁,进入我防区时,战士们一齐开火,檑木滚石应声而下,打得敌人狼狈不已,被乱石、木头砸死压伤的;踩着竹钉器哭爹叫娘的,一时敌阵大乱,相继败下阵去。
敌军是不会轻易死心,下午,经过一番调整,他们组织起敢死队在枪炮的掩护下,孤注一掷,舍命向哨口扑来。我军毕竟兵乏弹少,相持下去,明显对我不利。
在这危急关头,在茨坪军械所刚刚修好的一门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抬上了黄洋界哨口。“炮来了,我们有炮了”,守山军民勇气倍增。指挥员一面命令炮手们赶紧找地方架炮,一面摆起了“疑兵阵”。战士们将最后的子弹压上了膛,赤卫队员把大刀、梭标磨了又磨;少先队员个个手拿旗帜,分布在阵地的后山头上,老百姓则拿鼓备锣,有的还手执鞭炮,只待炮声为号。
炮架好了,装弹、击发,可是连打二发都不响,原来是炮弹受潮失效了。拿起最后一发炮弹,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下,炮手们用布擦了又擦,最后小心地装进炮筒。“放!”随着指挥员有力的吼声,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在敌人的前沿指挥所炸响。这一下象是引来了千军万马,眼前一片奇观壮景,只见座座山头旗帜招展,鼓声齐鸣,伴和着鞭炮在煤油桶中的机关枪响,军民们齐声呐喊“冲啊!杀啊!毛委员回来了!红军回来了!”整座大山都在怒吼。
敌军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声和阵势吓懵了,攻山的白狗子掉头就逃,这时老天也来帮忙,山坳里飘来了阵阵迷雾,敌军官难辨真假,又怕吃亏,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连夜逃走了。
黄洋无恙,五井犹存。经过战火洗礼的哨口显得更加威风,将士们个个面带喜色。怎么能不喜呢?要知道,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一个哨口,更是根据地的星星之火,是一场注定要燎原神州的星火呀!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了,军民们创造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毛委员知道后,挥笔疾书写下了诗篇《西江月·井冈山》。从此黄洋界变得尽人皆知。
(责任编辑:饶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