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脱贫攻坚的成效如何、老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样?记者踏访东部战区机关帮扶的江西省井冈山市渡陂村——
红色旅游带来好日子
■解放军报记者 钱宗阳 李 倩 周 舟
【新闻回放】2016年春节前夕,习主席乘车沿着崎岖山路来到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看望慰问老区群众。他对乡亲们说,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将继续大力支持老区发展,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冬日的井冈山,满目青色,山水如画。在与永新县三湾乡交界的渡陂村,一条宽阔的公路正加紧施工。
渡陂村党支部书记谢新发欣喜地说:“这条路修通后,我们村就能融入湘赣红色旅游圈,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体验从三湾到井冈山的红色之旅。”
过去,渡陂村是两个红色景区的边缘地带,偏僻的地理位置影响了村里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在东部战区机关的对口帮扶下,渡陂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产业成为全村脱贫的两大支柱。
记者看到,与修路工人一样繁忙的,是正忙着筹备开办生态农家乐的村民。他们说,习主席来井冈山看望我们,部队到这里帮扶我们,我们有信心把老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人民军队的初心
革命老区,人民军队的心灵故乡。
“习主席一直牵挂着革命老区。”东部战区群工联络局干事怀前进记得,习主席2014年12月视察原南京军区机关时,就强调要满腔热忱做好扶贫帮困、助学兴教、医疗卫生服务等工作,把党的关怀送到老区人民心坎上。
2016年春节前夕,习主席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又一次强调大力支持老区发展。此后不久,东部战区机关将井冈山市渡陂村确定为定点帮扶对象。
那年夏天,怀前进随扶贫工作组来到井冈山,一路追寻红色足迹,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
八角楼前,一棵枫树顶裂了压在身上的巨石,顽强地向阳而生。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里流传着一种说法:反动派好比石头,红军好比枫树,枫树能顶开巨石,红军也一定能打败敌人。
枫树究竟靠什么顶开千钧巨石?“井冈山儿女参加红军的超过18万人,革命烈士近5万名,仅渡陂村就有158人参加红军。”怀前进感慨,红军刚上井冈山时,有的人认为山坳里没有出路,没想到人民军队把根深深扎进了老区。
“习主席多次强调不能忘记老区人民。助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是统帅的殷切嘱托,也是人民军队的初心所在。”怀前进说,每一次走进井冈山,都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
渡陂村有贫困人口44户151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自2016年起,东部战区机关每年都为渡陂村带来扶贫项目,从基础设施改造、绿色生态种植到网络电商发展,一点点改变着这个“红军村”的面貌。
红色,是井冈山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井冈山加速发展红色旅游。在东部战区机关的帮助下,渡陂村抓住机遇,大力修缮红色景点和红色旅游设施。
如今,走进渡陂村,游客们不仅能参观红色旧址、聆听红色故事,还能体验红军生活。村民们的收入也随着红色旅游升温而水涨船高。
“没想到‘红军村’的变化这么大!”在村里的“红军驿站”广场前,一组反映渡陂村发展变化的对比图,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短短几年,渡陂村由原来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老百姓走平坦路、喝安全水、住安居房、上卫生厕的美丽新农村。
“为什么那么多穷苦人跟着共产党走?就是因为相信我们党能改变穷人的命运。”站在当年红军为村民打的“红军井”前,谢新发感慨道,红军总是想着为人民谋幸福。当年,连不识字的农民也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几十年过去,子弟兵的本色一点也没有变。
“红军井”映照着“红军村”的崭新面貌。
2017年,东部战区机关援建的饮水工程竣工,清澈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红军井”完成了它的使命,村民们将其修葺一新,作为红色景点精心保护。这一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这一年,井冈山成为我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从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到第一个脱贫摘帽,两个“第一”见证着党和人民军队不变的初心。
扶贫不能搞花拳绣腿,扶就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红军来到掌政权,春光日子在眼前;穷人最先得好处,人人都有土和田。”在井冈山,一首首红军歌谣被当地群众世代传唱。
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让贫苦农民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同一片热土,今天更是一派喜人景象。
走进渡陂村,记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在葡萄产业园中忙碌。“一亩葡萄十亩稻。”从过去种植水稻为主,到如今依托合作社开展生态果蔬种植,渡陂村的土地经济效益越来越高。
“在东部战区机关的精准帮扶下,村里种植了35亩玫瑰葡萄。”渡陂村村委会主任谢信嘉说,村里种的玫瑰葡萄每公斤能卖14元,每年能为贫困户带来不少分红收入,村民还能在产业园就近务工创收。
谢信嘉告诉记者,渡陂村脱贫摘帽前,人均纯收入每年不到2500元。村里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经不起折腾。为找准适合村里的项目,东部战区机关扶贫工作组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
“在井冈山扶贫,我们始终牢记习主席的指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东部战区群工联络局干事王杰介绍,工作组常和群众一起算细账,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采访中,谢新发给记者讲了一条路的故事——
前些年,村里通向外界的唯一村道坑坑洼洼。2013年,村民种植的西瓜喜获丰收,可运到镇上,一车西瓜颠坏了将近三分之一。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实扔了一地,村民们心疼得红了眼眶。
“这条村道并不长,却是村民致富的‘肠梗阻’。”谢新发说,东部战区机关对口帮扶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翻修这条路。
精准扶贫,不仅是一种理念,更需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怀前进忘不了,第一次来到渡陂村,接连走访5户贫困户,家家都有病人,有的还是孤寡老人。尽管看病有医保兜底,但误工加上缺乏劳动力,贫困户的生活依旧面临不少困难。
为了让这部分贫困户能有稳定收入,东部战区机关为村里引进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每年为村里带来约8万元集体收益,用于贫困户分红。
安装光伏板的土地还能做什么?扶贫工作组与村里一合计,提出一个新设想:蓄水养鱼。上面发电、下面养鱼,立体开发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87岁的村民郭福云告诉记者,自己过去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现在每年都有一定收入,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去年,老人特意买了一套崭新的竹木桌椅。“解放军下次来,我请他们坐坐新椅子。”郭福云笑着说。
把群众的小事办好,才能赢得群众信任
2016年春节前夕,习主席来到神山村,走进村民张成德家中,坐下来同夫妇俩算收入支出账。习主席说,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我在内,所有领导干部都是人民勤务员。
人民勤务员——这是习主席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对所有领导干部的定位。
人民子弟兵——这是习主席对全军将士的要求,也是老百姓呼唤这支军队的“乳名”。
“习主席看得远,想得深。”在井冈山扶贫,官兵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勤务员”和“子弟兵”的意蕴。
渡陂村粟山庵的墙壁上,曾刷着一句红军标语:“不拿群众一个红薯!”这是“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向部队明确的纪律,也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红军经过渡陂村时,留下了这条标语。
“一个红薯”很小,但人民军队把群众的利益看得很重。在渡陂村86岁老人刘友兰的家中,老人给记者讲起了一个关于红薯的故事。
老人说,自己患有帕金森症,家中比较困难。几年前,东部战区机关扶贫工作组来看望时,他把自己晒的一点红薯干拿出来款待官兵。没想到,官兵们一块都没吃。
“不是我们看不上,您辛辛苦苦才晒出这点红薯干,我们实在舍不得吃啊!”回想起官兵的话,老人说,红薯干不值钱,但“舍不得”3个字,自己一直记着。
群众眼里看到的,往往是点滴小事。
东部战区群工联络局干事王旭告诉记者,刚开始,村民们面对扶贫工作组有些拘谨,自己也不太听得懂当地的方言,常常需要村干部当“翻译”。
“后来到了老人们的家中,我帮他们扫地、收拾屋子,边干活边唠家常。时间长了,他们的话我都能听懂了,彼此也越来越亲。”王旭深有感触地说,这种感情上的拉近,不是钱和物能代替的。
收入的增长是有形的,党群关系、军民情感的深化是无形的。说是无形,其实也能从许多细节中感受到——
走进村委会,公示栏左边贴着全村最后一名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公示信息,右边贴着入伍青年的信息。这几年,渡陂村每年都有不少适龄青年报名应征。2019年,脱贫后的郭龙云老人把唯一的孙子送入部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村里好几位孤寡老人主动提出捐款。老人们说,自己困难的时候,党和国家帮助了自己,现在国家有难,无论如何都要出一份力。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探访井冈山,记者真切地感受到:90多年过去,这里许多东西发生了改变,但军民鱼水情一直未变……
记者手记
初心连着民心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这样一张老照片:破旧的土坯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当年,落脚井冈山的共产党人,用这样一种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初心,又依靠践行初心赢得了民心。
从井冈山一路走来,党和军队之所以能逐步发展壮大,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如今,战胜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初心和使命。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现场聆听军民一心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实地感受老区人民幸福安宁的崭新生活,记者深刻感受到:初心连着民心,它实实在在地落在了老百姓家中的一粥一饭、一砖一瓦上,也把党、军队和人民的心紧紧地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