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30年,向阳光而行
■易文豪
女儿的陪伴。本文照片由本人提供
新年第一次日出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了窗棂,照亮我们生活的世界,也照亮我们精神的世界。
生命有了光芒,也便有了希望。
致敬每一个向阳光而行的“你”。向阳光而生长是生命的本能,我们用所有的坚韧和热情去奋斗,于是有了超越本能的生命。
亲爱的战友,愿阳光打在你的脸庞,温暖留在你的心里。
——编 者
阳光铺洒海面,浪涛奔涌,拍打着岛岸礁石。
刘达勇凭栏而立,望向远方。
2021年新年第一天,辞旧迎新的日子,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旅原雷达班长、一级军士长刘达勇却说不出再见。
这里是野狸岛。30年来,刘达勇每次都是从这里登船,前往大海深处自己驻守的担杆岛。
几周前,刘达勇退休离岛。从那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会站在这里眺望远方。守岛30年,曾经熟悉的风景,如今成为老兵生命的阳光。
离别
“把我留在岛上,就是对我最大的照顾”
离开部队头几天,刘达勇感觉心里“空落落的”,那座小岛和战友的笑容总会浮现脑海。
“离队前,旅里准备为你举办个退役仪式!”2020年10月,第一次听旅政治工作部主任任宏翰说起这事,刘达勇内心开始“不淡定”起来。
说不清是感动还是惊喜,刘达勇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部队年底忙,不能给领导添麻烦。”
脱下军装的刘达勇眺望海面。
刘达勇是全旅最老的兵,是战友心目中的“老班长”。为他送行,是大家的一番心意。
10月20日,雷达站活动室,掌声雷动。旅领导来了,驻地乡亲来了,和战友们共同送别这位“兵王”。刘达勇的女儿叶子也专程上岛接父亲回家。
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刘达勇泪流满面。叶子为父亲认真整理“光荣退役”绶带。从父亲起伏的胸膛,女儿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激动。
“班长你走了,我们会想你……”接过刘达勇多年积累的装备维修操作笔记,雷达分队长成广帝泣不成声。
此刻,刘达勇紧握着“徒弟”成广帝的手,思绪穿越了时光,回到了30年前的夏天。
家住重庆涪陵山区,20岁的刘达勇还在区公所食堂学习厨艺。
“今年这边要招海军……”一天午饭,区武装部长的无心之语,让刘达勇的心猛地“震”了一下。海军那身蓝色军装,深深印在他的脑海。
“我去当兵吧?”下班后,他沿着山间小路飞奔5公里回家,迎来的却是父母的反对。
那晚,刘达勇失眠了。也不知哪儿来的勇气,次日一大早,他再次向父母申明自己的决定后,报名参军。
伴随着悠悠汽笛声,1990年2月底,刘达勇踏上了军旅之路,他的人生从此转折。
两天轮船,从重庆到武汉;一整天的火车,抵达广州;到部队大院时,已是晚上10点。望着漫天流云遮不住的点点星光,刘达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和期盼。
3个月新兵训练,2个月的观通专业训练,刘达勇样样拿第一。“那个年月,素质过硬才能去海防一线。”因为出色,刘达勇被分配到了战备任务较重的担杆岛。
担杆岛位于伶仃洋海域,岛上环境艰苦,但战略位置突出。9月18日,刘达勇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寒潮来了,他在珠海待了3天,才等到前往担杆岛的轮船。
历经8个多小时的风浪颠簸,一个东西走向、形似“扁担”的小岛,隐约出现眼前。一只脚刚踩上岸,刘达勇便觉天旋地转,许久才缓过神来。
“你小子,准是晕码头了,多坐几次船就没事了。”前来接兵的班长陈自清呵呵笑着,接过他的行李,将他推上了卡车。
盘旋的泥土山路,七八个人一起挤住的“干打垒”房子,铁架子床也是锈迹斑斑。洗澡没热水,到了冬天,只能趁着大中午出太阳的时候,嘴里大吼一声,双手举着水桶,把凉水往头上一浇……
岛上非常潮湿,东西收在行李箱里没多久就会长出“绿藓”。一次,刘达勇把放在行李箱里的钱拿出来在阳光下晾晒,被山风吹飞起,他只能漫山遍野地追。
刘达勇是山里走出来的娃,守岛的日子虽然苦,他从来不抱怨。3年义务兵服役期满,20个同批上岛的战友中,最终只剩刘达勇这个“独苗”。
这一留,就是30年。
常年潮湿的海岛生活,让刘达勇患上风湿病,一到阴天下雨就疼痛难忍。
好几次,领导主动提出将他调出岛去。他总是那一句:“把我留在岛上,就是对我最大的照顾。”
担杆岛距离香港直线距离不远,望海探空,刘达勇和战友遥遥守卫航道安全。30年时光,他在一次次任务中践行自己最初那句“用青春守岛”的诺言。
1997年7月,香港回归。站里提前加强值班力量,刘达勇主动请缨,连续2个月包揽任务中最重的“凌晨2点至次日上午”的值班时段。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香港设分赛区。刘达勇推迟原定的休假计划,一个多月在阵地值班。他比谁都认真,在他心里自己和“祖国”第一次离得那么近。
2017年7月,辽宁舰访问香港。刘达勇以自己的方式一路护送“国之重器”驶进香港水域。
每一次夜晚值勤换班,走下战位前,刘达勇喜欢在山顶上待一会儿。任海风轻拂脸颊,潮汐拍岸的响声回荡耳畔……
相聚
“你有你的坚守,我有我的坚守”
离别时刻。
清晨6点,刘达勇习惯性起了床,烧水、做饭,再给妻子申凤倒上一杯热水。一会儿妻儿起床,她俩就能吃上刚出锅的早饭,喝上温凉的水。
退休了,回归家庭。刘达勇一直有这个想法,他在外面守了一辈子,漂泊了一辈子,如今该是“靠港”的时候。
洗衣洗碗,扫地做饭,一应大小的家务活,刘达勇全包了。“丈夫”和“父亲”的角色缺位太久了,他想补上。
不大的屋子,很是温馨。刘达勇身着白色军装与妻子、女儿一起拍摄的全家福,挂在墙上。
切菜,点火,起锅烧油……下午5点,刘达勇快速准备着晚饭。把蒸好的鱼端出,淋上热油,再撒一把葱花。“齐活!四菜一汤。”妻子和女儿乐得合不拢嘴。
这看似普通的相聚,对于刘达勇和妻儿来说却十分不易。
现在是80公里,过去是1472公里——重庆涪陵到担杆岛的距离。入伍之初,刘达勇很少想家。直到遇见同为重庆人的申凤,他开始想家,想念远方的她。一封又一封的书信,在那个年代是恋人眼里的珍宝。
部队接通了“市话”,打一次费用很高,每天通电话在那个年代“太不现实”。刘达勇坚持写信,也坚持隔三岔五发射一次“电波”,发下来的工资一部分寄给家里,他还会专门存下一笔电话费。
后来,海岛有了基站,但信号微弱,时有时无。举着手机,他边走边喊“喂,听到吗”,成了当时岛上的“风景”。
担杆岛交通不便,遇上风浪,船只停航是常有的事。当时,邮包一个月送一次。每个月初,刘达勇最多时能收到厚厚一沓信。爱人邮来的每封信,他都读得仔细,生怕漏掉字里行间的每一处细节。
刘达勇(右一)和“徒弟”一起勘察海上情况。
那年,父亲刘显柱过八十岁寿辰,刘达勇早就请好了假。海上风雨袭来,所有航船临时取消。刘达勇坐在宿舍,心情如风浪般难以平静。
“回不去了……”在宿舍来回踱步,刘达勇望着窗外连连叹气。那年,刘达勇被表彰为“海军十大杰出青年”。他的行李箱里装着一枚军功章,那是他送给父亲的礼物。
“既然他回不来,那我就赶过去。”女儿出生后不久,妻子申凤就带着孩子随军到了“离岛最近的岸”——珠海,一个人撑起家过日子。
担杆岛上有块石头,岛民称之为“望夫崖”。岛上本来岛民就不多,男人白天外出打鱼,妻子留在家中照顾。每到风大浪高的天气,她们就会来到这里眺望海面,等待丈夫归来……
申凤心里,珠海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她的“望夫崖”——她和丈夫之间从此隔着一湾海。他们望着同一片海、顶着同一片天,彼此间的距离在牵挂中变得不再遥远。
“你有你的坚守,我有我的坚守。”每隔一段时间,申凤就会登上小岛探望刘达勇。送去一些衣物,带上战友喜欢的食品。待不了几天,又匆匆下岛——家里,年幼的女儿还需要她的照料。
“每天守着家,每天都像在打仗。”这是申凤在电话里,经常向丈夫抱怨过的话。
幼儿园早上8点开园,申凤7点带着女儿出门;下午5点放学,申凤下了班赶过去总是“误点”。她早出晚归,实在赶不及,就委托老师帮忙照顾女儿。这种“忙到飞起来”的状态,持续到女儿升入小学。
海岛上的汉子,总是将感情深埋心里。山一般的外表下,内心里是水一样的柔情。
“她的生活,这么近,那么难,可我在岛上啥也做不了。”回忆过往,刘达勇满是愧疚。
如今一家人难得的团聚,刘达勇倍加珍惜。他们的家,与妻子单位、女儿学校只相距两三站地远。刘达勇执意每天早晚接送妻儿上班、下学。
对这一家人来说,距离只是地理位置上的坐标,心与心从来没有距离。
牵挂
“那闪烁的波光,已然成为牵挂”
把军装穿成“皮肤”。
守岛30年,最牵挂的还是那个岛。
记得一次休假归来,刘达勇与担杆村村委书记黎喜一同坐船上岛。甲板上,海风柔暖。
“如今岛上数你守岛时间长,你是真正的‘老海岛’!”一阵笑声过后,黎喜若有所思地说:“走了也一定再回来看看,这里也是你的家。”
这里当然是家。浪花翻卷,刘达勇思绪涌动。凝望着海面,他久久没有言语。
临走前,刘达勇把营区周围的大小角落,走了一遍又一遍。在他心里,这里比家更熟悉。他走了,可他的根已经扎进了这里的石缝。
去年11月,海上突发寒潮,通航船只全部停航。刘达勇盼着这次还能像往年那样一连数天不通航。因为不舍,他像个孩子一样,每天数着日子,看手机天气预报。
老班长心里的各种“纠结”,成广帝看得特别真切。
成广帝是刘达勇亲手带的“徒弟”。18年前,他和29名新兵一起来到担杆岛,刘达勇是他们的雷达业务班长。
带兵,刘达勇的“独门秘籍”就是两个字——真诚。
学业务,刘达勇“手把手”地带,从最基础的理论、雷达开关机开始;训练,他要求非常严格,谁的成绩“掉队”,他每天盯着加练;值班,他大胆放手,越是难判的海情空情,越是让“徒弟”自己处理。
“上机操作,需要胆大心细,本来以为自己有‘两把刷子’,要不是刘班长坐镇指挥指导,真不知遇上多少麻烦。”回忆最初值班的经历,成广帝至今心有余悸。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这些年成广帝进步飞快,下士第一年就能独立上机值班。对成广帝来说,刘达勇既是“师父”,又是值得信赖的兄长。
记得那年义务兵期满,成广帝本想退伍,刘达勇劝他留下来。2018年,成广帝面临晋升三级军士长。“女儿刚出生,父母身体不好,家里又没人照顾……”成广帝一脸愁容,跑去和刘达勇商量。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事必须处理好。但另一方面,部队也需要像你这样的骨干。”刘达勇告诉他,无论如何选择,自己都是他最强的“后援团”。
因为热爱,岁月不觉漫长。从入伍之初,刘达勇干了28年班长,一直到去年,他还在带新战士。他带的兵,如今很多都已成长为骨干,成了班长。
30年坚守海岛,送走一个个朝夕相处战友的时刻,是他最不愿面对的时刻。比刘达勇晚入伍2年的徐宏,是和他关系最铁的兄弟。徐宏离队那天,刘达勇愣是没敢面对面送他一程。
战友情深,告别总是艰难。就像徐宏所说:“兄弟就是你有事我替你担着,你获得荣誉我替你欢呼。”刘达勇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兄弟之间总是“无声胜有声”。
站在码头一侧,远远看着徐宏登船,当送老兵的轮船鸣笛启动的一瞬间,刘达勇泪流满面。
离别的背后,也有久别重逢。“老战友遍布全国各地,走到哪里,只要一个电话,他们一定会赶来见一面。”刘达勇笑着说,“很多地方都有咱连的兵,以后走遍天下都不愁。”
离别的背后,还有无奈的不舍。刘达勇舍不下他的“老伙计”——日夜值守的雷达装备。
“唯有沉下心来钻研,才能把雷达的脾气摸透。”数不清的日子里,就连走在值班路上,刘达勇想着的都是舰船批次编号、回波特点……
雷达装备数次更新换代,刘达勇一次次从头学起,一次次学在前头。他摸索出的一套快速判情技巧,如今已在部队推广。
告别不是遗忘,只是挥手转身,走向人生又一段旅程。这阵子晚上散步,刘达勇喜欢看天上的星星,闪烁如同雷达屏幕上跳动的波光,“那闪烁的波光,已然成为牵挂”。
这一刻,大海深处的担杆岛,战友们也在想念着这名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