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骑”入朝的老铁道兵
■胡明生 乔振友 赵建龙
姜明山近照。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姜明山已年逾九旬。与许多老人一样,往事在他的记忆中渐渐模糊,但近70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一直无法忘却。有时从梦中惊醒,他便跟儿女说要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给战友扫墓。他了解到战友杨连第的墓就在那里。儿女们虽然也想满足父亲的心愿,但考虑他年事已高,又怕他睹物思人情绪激动,时至今日,姜明山仍心愿未了。
1951年春,姜明山正在石家庄住院治疗广西剿匪时感染的血吸虫病。此时,他所在部队已改编成铁道兵二师,从辽宁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当一位来医院看病的战友告诉他这一消息时,姜明山万分失落。因为自从成为一名革命战士,他始终没有“掉过队”。
刺杀训练,他被树为标兵,当了连队的教练。打靶比赛,他得了全营第一名。因表现出色,他屡受表彰。
“抗美援朝我怎么能不去?爬我也要爬去!”姜明山跟医生咨询了自己的病情后,偷偷出院赶上一列军车前往沈阳。辗转来到安东志愿军兵站,问明部队驻扎地后,当晚他就搭乘一辆运送电缆的卡车跨过鸭绿江,到达朝鲜新义州。
那是1951年6月的一天。姜明山一过江就赶上新义州遭到敌机轰炸。为躲避轰炸,姜明山搭乘的卡车不慎翻了车,坐在车厢里的姜明山同电缆一起被抛了出去。
当驾驶员将他从一堆电缆下救出来时,姜明山已经昏迷了。他醒过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没事,我要归队。”这场劫难没能阻止姜明山奔赴前线的脚步。此次“单骑”入朝,他早已做好“光荣”的准备。
几经辗转,姜明山找到自己的部队。他原想回老连队去一线抢修铁路桥梁,因为他是个老铁道兵,熟悉修桥筑路的每一个环节。然而,他住院期间,连队已经配备了新的干部,他只能接受组织的安排,成为铁道兵二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负责总结宣传战斗一线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身处新岗位的姜明山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实地调查抢修进度,总结战斗经验,了解英模事迹。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都在一线,全师各个抢修现场、各个班排连营驻地,都是他的“战斗”岗位。
“四班战士申怀志遭遇轰炸被埋在土里,被战友挖出来后问的第一句话是‘火车通了吗’。一位姓楚的指导员一条腿被炸没了,还坚持战斗……”
姜明山讲述着自己耳闻目睹的英雄故事,眼里闪着泪光。他将这些感人事迹刊发在部队战报上,激励兵心士气。
战火无情。虽然每天都会听到战友牺牲的噩耗,但“登高英雄”杨连第的牺牲,还是让姜明山好些天缓不过劲儿来。姜明山和杨连第曾是一个师的战友,姜明山在线路团,杨连第在桥梁团。姜明山对这位老战友非常敬佩,为向全师官兵宣传杨连第的英雄事迹,他多次到清川江大桥抢修现场采访,经他采写的杨连第事迹陆续刊登在战报上,在全师掀起学习杨连第的热潮。
姜明山自己也数不清到底采访过多少战友。“那些战士是那样年轻,却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他们向世人证明,血肉之躯也能修筑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2年秋,身体有恙的姜明山被师首长命令回国治疗。1953年,姜明山转业后被选调到新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筹备组,负责到全国各地选调人才。因工作出色,他又先后被调到长春市重工业局、长春市陶瓷厂、长春市第一轻工业局等多个单位担任领导职务,每一次都是临危受命,用军人的作风与担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
1985年,55岁的姜明山赶上国家干部制度改革。作为长春市一轻局基建处书记,姜明山仍像在部队接到命令时那样,服从大局,提前离休。
采访姜明山时,他住在长春市一栋老旧民宅。即便这套不到60平方米的老房子,也是他妻子的单位当年分的福利房,姜明山至今没有一处自己名下的房产,“有个地方住就行了,想想我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要求?”
军旅生涯和战争经历是姜明山自认为人生最大的财富。他给女儿取名叫姜兵,儿子叫姜卫,都很有军味。儿女们说,父亲除了对他们要求严格外,没有给过他们哪怕一丁点儿工作上的照顾。父亲任灯泡厂厂长,他们家没用过一个免费灯泡。父亲任陶瓷厂厂长,他们家都是去商店买碗碟。女婿杨福元说,上世纪80年代,他家的电视机坏了需要维修,当时女儿提议爸爸上班时用他的专车顺路捎到修理部,却被姜明山一口回绝,“公家的便宜咱们一分一毫都不能占。”最后,他们一家四口用一床棉被把电视机包起来抬到了修理部。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姜明山还有什么心愿。这位老兵郑重地说:“我想去烈士陵园祭拜战友,告诉他们,祖国富强了,人民幸福了,你们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