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红色基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青春是精彩的。然而,如何让自己的青春变得精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这是一个颇具时代意义的青春“逆袭”样本——长在农村,性格内向,少年叛逆,高考落榜,入伍后考军校又落榜,没当成军官,一直是个兵……当37岁的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雷达技师郑同柱盘点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这些“不容易”曾是他青春绕不开的失落。

然而,勤奋的郑同柱选择了另一种“打开方式”,让原本平凡的青春变得精彩非凡——

第一次在潜艇爬鱼雷管,19岁的他紧张得呼吸急促,浑身冒汗。教员见状问:“看你身体这么壮,怎么胆子这么小。到底能不能行?”

后来,郑同柱及时总结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加班加点练习。最后学兵考核时,他成绩名列前茅,教员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21岁那年,听说下士可以考士官大专班时,已有两次落榜经历的郑同柱又动心了。“你已经是士官了,干嘛还考士官?等你毕业回来,还不一样是干士官!”战友们不理解,他却坚持要圆自己的大学梦。

在潜艇学院,郑同柱系统学习雷达专业知识,周末也铆在图书馆查资料做笔记。结果,他各门课程考核都优秀,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获得奖学金。

毕业回到部队,他成了“超编人员”,暂时不能出海。在没有出海任务的日子,他静下心来练专业技能。苍天不负有心人,他在海军组织的比武中夺得第3名,从此开始崭露头角。

29岁,远航归来取得独立值更资格,和心爱的女孩走到一起;34岁,名列海军所评“百名好水兵”之一;35岁,在《海军潜艇学术研究》杂志上发表论文;36岁,登上央视《挑战不可能》舞台,站上新华社“新青年演讲”的舞台……

“为什么我能?”有时,咀嚼这些年的人生变化,郑同柱常常会问自己。

他似乎没有找到准确答案,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其中或许有幸运的成分,但更离不开自觉的努力,因为成功只留给那些时刻准备好的人。

像身边每一个默默努力的平凡青年一样,郑同柱不愿被别人定义,更不愿活在世俗的眼光里。

从懵懂的追风少年,到拥有“火眼金睛”的大国海军“鹰眼”,郑同柱靠自己的奋斗,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习主席在给新时代青年的寄语中强调,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郑同柱无疑是军营新时代青年的一个缩影和代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奋斗的青春本身就是一种精彩、一种幸福、一种创造。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记者与郑同柱的对话,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内容越来越丰富深入。似乎每个话题都能引发他更多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在回答完记者的提问后,郑同柱甚至开始“采访”记者。

在郑同柱看来,丈量青春精彩程度的“标尺”,不只是那些能看得到的成就,也可以是奋斗本身。

比起成为别人眼中的“榜样”,他更希望把一路成长的经验教训分享给更多年轻人:“明确奋斗目标,每天才会过得充实,内心才能充满正能量;常怀感恩之心,生活上自律,工作中精益求精,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眼睛·脚步·家园

海军潜艇雷达技师郑同柱的青春视野

■解放军报记者 李一叶 特约记者 茆 琳

潜艇停泊,郑同柱在潜艇前敬礼。茆琳 摄

郑同柱参加2017年青岛国际马拉松比赛。茆琳 摄

郑同柱所在的潜艇出航。茆琳 摄

“火眼金睛”挑战不可能

舞台上,掌声响起,追光灯打在了一名穿着海军白色礼服的士兵身上,他那古铜色的脸庞上,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

台下的观众或许并不知道,此刻这名众人瞩目的年轻士兵曾多次拒绝了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组的邀请。

“挑战不可能,是每一个平凡生命的极致追求,也是一直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力量……”耳畔,传来主持人慷慨激昂的开场词,他很快平复了自己紧张的心情。

郑同柱,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支队雷达技师。

在这个光彩夺目的舞台上,他即将挑战“鹰眼识别”——

同时观看一个屏幕上的9个分屏视频,每个屏幕1秒当中就有25帧画面浮动出现。挑战者要在15分钟内从13500帧画面中精准锁定仅出现0.04秒的目标人物。

这项挑战乍看有点匪夷所思——因为郑同柱并非警察。然而,这种“精确锁定”的技能正是一名雷达兵的看家本领。

挑战开始!只见他紧绷双唇,浓黑的剑眉下双目瞬间凝聚出一道光,全神贯注地盯住面前的大屏幕。

眼波流转之间,瞬息万变。很快,在现场嘉宾们难以置信的目光中,郑同柱用令人叹为观止的瞬时捕捉能力成功锁定目标。

“原来真有火眼金睛!”“按了暂停键,我都找不到”……观众对这名士兵超凡的眼力发出阵阵惊叹。

此刻,郑同柱依然绷着双唇,嘴角并没有流露出张扬的笑容,紧张的汗珠还挂在脸上。

这大概是来自潜艇兵独特的职业品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就像郑同柱最初拒绝《挑战不可能》节目组的邀请时给出的理由那样单纯:“默默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我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后来,战友的一番劝说让郑同柱改变了想法:“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和可塑性,都有无限的可能。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何况,这次挑战也可以提高你的专业技能。”

郑同柱是一名潜艇雷达技师。可以说,眼力是他的基本功之一。潜艇内部是一个密闭狭小的空间,潜航时艇员看不见蓝天白云,更看不到奇妙的海底世界。如果不看特制的潜艇时钟,他们甚至不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

雷达好比潜艇在水面航行的眼睛,而雷达技师则是这双眼睛的“瞳仁”。日常工作中,郑同柱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通过雷达仪表盘中瞬间闪过的数字,对有效信息进行捕捉。发现目标的时间快一秒,在战场上制胜的概率就多一分。

一次紧急任务,海域情况复杂,潜艇航行举步维艰。郑同柱主动请缨,开启雷达,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冷静判断,准确快速形成数据。他全神贯注盯着满屏数据,寸步未挪却汗如雨下。

事后,郑同柱才听战友说,那段短短的航程中,潜艇先后规避各类船只几十艘。这意味着,他在那段时间内至少识别分析判断了上百个目标情况。

当所有战友都为郑同柱“有如神助”的眼力赞叹时,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能有如今超群的专业水平,离不开日复一日精益求精的训练和十几年来积累下的一橱工作笔记。

十年磨一剑。如今,郑同柱几乎已经把自己“练成了雷达的一部分”。

成长路上的每一次拼搏,最终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次,郑同柱决定勇敢接受这个“不可能”的挑战,向世人展现中国潜艇兵的“锐利鹰眼”和“超强大脑”。

浮世匆匆,每个人都在找寻自己想要的某种生活方式。好比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主人公,在船与陆地的舷梯上徘徊许久后,他依然选择转身回船,最终没有踏上陆地半步。

这次,37岁的郑同柱选择“下船”迎接挑战,外界的繁华与浮躁却似乎丝毫没有打扰这颗纯粹的心。

他很明确,自己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又应该如何去为它而奋斗。

脚步不停,一切皆有可能

天还没亮,一个穿着旧胶鞋的少年便在山东寿光一所中学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坑坑洼洼的炉渣跑道上,留下一串串倔强的脚印。

这个少年,就是20年前的郑同柱。一米八多的身高,强健的体魄,优异的体育成绩,郑同柱曾一度作为学校培养的体育生。

训练风雨无阻。穿着父亲当侦察兵时留下的旧胶鞋,郑同柱踩过雨后的跑道,泥水溅得满身都是。

从未停止的脚步,使少年懂得了坚持的意义。那时,郑同柱一定想不到,自己会从小镇中学的操场,一路“跑”到海军潜艇部队,又“跑”上央视的舞台;从一名四肢发达的体育生,“跑”成了一名头脑发达、眼力超群的雷达技师。

如果没当兵,郑同柱或许会像曾经规划的一样,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如今,他对跑步的热爱不变,总是会利用空闲时间跑马拉松。

“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要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就行,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这段描述跑步的文字,被郑同柱认认真真摘抄在日记本中。

他说:“跑步带给我的不仅是健硕的身体、坚强的意志、自律的生活习惯,还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自己、读懂自己。”

又一次出海归来,又一次出发起跑。在潜艇狭窄的空间内压抑太久之后,从青岛栈桥到崂山的一路风景令郑同柱心旷神怡。公路沿着海岸线蜿蜒,海面风平浪静,久违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目之所及的一切温柔又宁静。这,就是他在暗流涌动的大洋底下,时时魂牵梦绕的美丽风景。

一次跑马拉松时,郑同柱跑到30千米处,小腿突然出现不适,接二连三地抽筋、拉伸、恢复、抽筋……出现这种情况,许多人都会选择放弃。而他咬紧牙关,凭借顽强的意志坚持到达终点。

跑步练就的坚韧,也让郑同柱在水下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受用。

一次出海训练,海面刮起了8级阵风,巨大的海浪连续击打着舰桥,潜艇的最大倾斜角接近30度,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不倒翁”。

由于潜艇上下颠簸得厉害,郑同柱只得把身体牢牢地绑在铁杆上。他一边报告海面情况,一边呕吐,肠子吐空了吐胆汁,胆汁吐完了再吐唾液,整颗心都忽上忽下,每一秒钟都是煎熬。“当时感觉就算跳到海里,都要比在艇上待着舒服。”郑同柱回忆说。

为了保障航行的安全,郑同柱增加了报告雷达观测情况的频率,一有情况,立即上报,神经时刻紧绷着。

巨大的压力让他忘却了晕船、饥饿与疲惫,在战位上持续工作了7个小时。直到潜艇安全抵达预定海域,他才发现后背早已被汗水湿透。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必须坚守岗位!因为在那一刻,你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一旦潜入深海,潜艇兵们就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百人同操一杆枪。面临紧急情况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感,常会让郑同柱和战友们忘却艇内逼仄压抑的环境和时刻透支的身体。

体验过最狂的风浪,也欣赏过最静的海洋。潜艇出海航行,忍受漫长煎熬的同时,郑同柱和战友偶尔也会幸运地领略到一般人难以遇见的美景。

一次返航中,清晨时分,太阳还躺在海平面上,潜艇按计划上浮,进行水面航行。长时间在水下与世隔绝的郑同柱刚登上舰桥,便看见6只海豚在艇艏方向跳跃、嬉戏,仿佛在以这样的方式欢迎水兵归航。“和海豚的相遇是我至今最难忘怀的小幸运。”

郑同柱在《挑战不可能》节目上的成功,让广大观众见证了一名潜艇兵的“火眼金睛”,也着实让以往沉默寡言、平凡朴实的郑同柱“火”了起来。

“挑战不可能”的经历,为他的人生带来了更多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新华社“新青年演讲”和共青团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活动。这一次,郑同柱没有拒绝,毫不犹豫地选择参加。

登上一个又一个舞台,对年轻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郑同柱想要告别过去那个过于低调的自己,把握住每一个出彩的机会。

就像那没有尽头的跑道一样,在每一个看似快要撑不下去的关口,郑同柱选择脚踏实地咬牙坚持,因为他相信,挑战一切“不可能”的路径就在脚下。

这就是潜艇兵的两个世界

刚结婚那会儿,妻子刘利察觉到一件怪事:家里的双人床这么宽敞,可人高马大的郑同柱却喜欢蜷缩侧躺着睡。

原来,郑同柱把潜艇上的习惯带上了岸——在潜艇里,空间极其狭小,就算个子矮的艇员也难免会碰头,郑同柱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常磕得青一块紫一块。

鱼雷舱室里的吊床很窄,大块头的他睡觉时只能勉强蜷缩侧身,无法翻身,久而久之养成了蜷缩侧睡的习惯。即便是这样狭窄的床位,日夜坚守在深海战位上的潜艇官兵还要轮流使用。

潜艇兵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两人两世界。”这句话说的是潜艇兵一出海,两口子就像生活在两个世界。

后来,妻子渐渐习惯了郑同柱这种“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的日子。

关于郑同柱的另一个“世界”,她从不多问,只是等他回家时默默泡好一杯菊花茶,炒上一盘猪肝,缝上一个决明子枕头……

郑同柱早已习惯了在水下与陆地这两个世界来回切换,也学会了在工作与生活中寻得平衡。

和大多数“80”后一样,郑同柱向往成为一名“有用、有趣、有料”的“斜杠青年”。

穿上军装,郑同柱是沉着冷静、拥有超强眼力的“海军鹰眼”,日复一日脚踏实地奔向成为“雷达兵王”的理想;脱下军装,他更喜欢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平凡且热爱生活的普通男人。

“生活如海汹涌,而我终会靠岸。”郑同柱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点滴感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大海的汹涌,也少有人能真正体会靠岸的日子回到家的港湾和妻子在一起,是多么安稳珍贵。

每一次漫长寂静的航行中,郑同柱都在潜艇狭小封闭的空间里不断思考,把那些常人难以忍受的煎熬,转化为永不枯竭的力量。这力量,助他“冲破潜艇的躯壳,自由遨游在大洋深处”。

回归家庭,郑同柱是家里的那棵“大树”。经过6年的异地爱情长跑后,妻子刘利来到他身边。在旁人眼中,刘利是一名出色的律师,而郑同柱只是一名士官,两个职业差异太大。但刘利认定,这个男人能够带给她踏实和幸福。

闲暇时,刘利喜欢画画。一次,她随手临摹出一张水墨兰花。郑同柱特意为妻子这幅画配了一首小诗:“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在靠岸的短暂时光里,两人的互动是照亮彼此生活的那束光。

每当郑同柱从海里返航回家,刘利便会洗好新鲜的草莓迎接他。她知道,长航时潜艇兵们吃不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只有罐头。

而郑同柱回家后喜欢和妻子一起做饭,厨艺可圈可点。闻着烤鸡翅的香味从厨房飘散而出,他完全把潜艇内混杂着的柴油味、机油味抛在脑后。此时,厨房的味道实在太令人感到幸福。

为了这份幸福,郑同柱一直穿梭在“两个世界”,挑战着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家就是我动力的源泉。如果小家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保卫好国家?”成为强者,是郑同柱给爱人最好的保护和承诺。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