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红色基因

娄山关战斗,中央红军长征以来获得的首次大捷。本报采访组来到娄山关战斗旧址追寻红军足迹——

“敢啃硬骨头”,方能闯关夺隘所向披靡

■本报记者 石瑞宁 徐叶青

今日娄山关。 程门宏摄

从贵州桐梓沿川黔公路出发,遥遥便可望见一座高大的金色浮雕屹立在山脚。浮雕上,战旗飘扬,红军将士跃马横枪,前仆后继……我们知道,娄山关到了。

娄山关,北据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娄山关西侧的小尖山上,两根并立巨柱组成的红军战斗纪念碑庄严威武,默默地讲述着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向娄山关挺进,与敌军争夺关口。敌人凭险据守,红军猛烈攻击,一举拿下娄山关,歼灭黔军4个团。

“娄山关战斗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显示出遵义会议调整军事主要领导人后,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发挥出的巨大威力。”79岁的解说员肖开基激动地说。

此前,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影响,红军节节败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在战略指导上彻底放弃了消极防御的路线,转而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指导方针,即着眼打破强敌的围追堵截,寓战略防御于战役进攻之中,以战役攻势争取战略防御主动。

从消极到积极,在强敌环伺中忽而猛冲猛杀,忽而声东击西,红军就像获得了新的生命,一改之前“处处受制于敌”“走也走不动,打也打不好”的被动处境。

胜利面前,红军将士认清了这样一个事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前进的正确方向,探索出了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即使再多艰险、要啃再多的硬骨头都不怕!

时代的脚步,总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愈发坚实。

娄山关上,昔日红军战斗过的堑壕、弹坑早已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装。在公路四通八达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用眼睛判断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险要。作为军事重地的角色,娄山关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在红军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却永远不会磨灭。

“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副馆长黄伟介绍说,“这场胜利,离不开正确的军事指导和将士的浴血奋战。”

《红星》一篇社论这样写道:这一胜利是在党中央局扩大会(遵义会议),反对单纯防御路线,采取了正确的军事领导之后的胜利……这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与战败任何的敌人。

理想穿越时空,精神辉映未来。80年后的今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条“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的科学大道正在我们面前展开。

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振翅前行依然任重道远。迢迢征途,我们如何在改革强军的新长征中闯关夺隘,夺取胜利?

习主席号令如山:“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只要全军统一意志,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革命战争年代,广大指战员“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无坚不摧、无敌不克。面对强军征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险滩壁垒、顽症痼疾、棘手难题,同样需要甘洒热血的牺牲精神,同样需要攻坚克难的“敢死队”,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下,山壁间巨幅碑石上镌刻的《忆秦娥·娄山关》,大气磅礴,金光夺目。迎着猎猎晨风,肖开基老人情不自禁地高声诵读。慷慨激昂的声音在山谷回荡。

娄山关,犹如一抹雨后的彩虹,散发出耀眼的历史光芒。当年,红军从这里出发,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险,从苦难走向辉煌。今天,人民军队在强军目标引领下,必定能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业阔步前进。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