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党史历史

——记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总冠军路阔

■陈  思  许  鑫  本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更多信息请扫描二维码

6月24日,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内,建党100周年献礼影片《1921》首映活动现场,刚刚获得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全国总冠军的博士研究生学员路阔,与大家分享了电影背后的党史故事。

一名同学问他:“党史学习给你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答案就在我的名字里——当青春遇见党史,人生道路越来越开阔。”路阔这样回答。

在几个月的参赛日子里,这名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95后”工科博士和来自全国的大学生参赛选手一道,在真实动人的党史故事中感受苦难辉煌,在紧张激烈的竞答中学习党史知识,在权威专家的解读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首映式开始,路阔安静地坐在台下。荧幕上,百年前的故事一幕幕在眼前铺开。此刻,路阔觉得自己离那段党史越来越近。“只有回望过去,你才会发现未来会有多开阔,会有多激动人心。”他说。

穿越时空的敬礼——

党史不再是远去的故事,而是一个个滚烫青春

这是一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进行到第六期,现场邀请来的“神秘嘉宾”让路阔伸长了脖子。当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的升旗手朱涛从后台阔步走出时,路阔激动地举起右手,向他敬了一个军礼。

敬礼,穿越时空。

那年,中国军人对英国军人高喊出“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的时候,路阔只有2岁。那时的他必定无法理解家人们为何在收音机前满含热泪。

2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军校博士生早已深刻理解,那个载入史册的时刻对于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当主持人详细讲起朱涛的故事时,路阔感到灵魂再次受到洗礼。他渴望向他致敬,向那个时代致敬。“从此,我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变得更加有血有肉,那一代年轻中国军人为祖国做过的事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路阔说。

“我和他们一样,都是时代的年轻人。”党史是什么?在路阔眼中,党史不再是一个个远去的故事,而是一个个可以触摸的滚烫青春。

那些青春让人潸然泪下。当看到《觉醒年代》中陈乔年烈士牺牲前回头一笑时,路阔突然意识到:“这个光脚走在血水中的年轻人也是26岁,跟我同龄!”

那些青春让人心潮澎湃。当看到南湖红船上一群年轻人强忍着内心的激动,低声齐唱国际歌时,路阔才发现:“这个立下丰功伟绩的伟大政党,它的先行者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8岁!”

那些青春让人心生敬仰。当黄大年的影像出现在大荧幕上,路阔百感交集。作为科研后辈,一想到黄大年毅然选择自己的祖国,最终倒在科研冲锋路上,路阔的心被揪得生疼。

“如果是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路阔开始思考。当发现自己有底气给出肯定答复时,他的心情随之豁然开朗。

每个年轻人都是一支等待被点燃的火炬。党史知识竞答,是一次自我作答;党史知识学习,更是一次精神启迪。比赛虽然结束了,但精神力量将永远留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辈当自强。”如今,路阔的青春已经被点燃。党史,蕴含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更好地走下去。

彼此会心的微笑——

党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群人温暖同行

这是一场青年与时代的对话。

“别忘了红嫂广场。”竞答大会结束,选手们准备返程,中山大学参赛选手郑鸿祥拍了拍路阔的肩膀,对他说道。说完,两个人会心一笑,彼此道别。

这是属于两个年轻人的约定。

“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在一期比赛中,主持人现场讲述了“沂蒙红嫂”的故事。那里,正是路阔的家乡。

“孟良崮战役中,为了帮解放军快速渡河,全村女性跳进河里,托举门板搭出了一座人桥。”随着现场情景剧《沂蒙颂》的徐徐展开,路阔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他情不自禁地向周围的选手“普及”家乡的红色故事。郑鸿祥听得入了迷,两人当场约定以后要去红嫂广场看一看。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比赛中经常出现。每当大家讲到一个党史故事,总会有人眼含热泪。

“是比赛,更是交流。关于党史,选手们总有许多共鸣,经常比赛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地讨论好久。”在成天和公式、数据打交道的博士生路阔眼中,大家一起竞答的党史,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知识点和数字,它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年轻人为之热血沸腾。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他们的事迹也许比不上建党初期开天辟地的伟业,但在属于他们的青春道路上,每一步都闪着光。”对于站在同一个舞台的同行者,路阔眼中满是欣赏:他们中有疫情防控志愿者,有红色故事宣传员,有思政课辅导员……每个人身上都在诉说着这个伟大时代的故事。

在那位退伍老班长李京音身上,路阔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2020年江西洪水凶猛时,在北京上大学的老班长主动组织抗洪小分队,上前线、扛沙包。

在那位从四川凉山走出的彝族小伙苏正民身上,路阔看到了年轻一代的作为:为了回报社会,大三学生苏正民凭一己之力,建立公益基金,聚集与他有同样想法的人,每年为贫困山区捐款几十万……

这些人,与路阔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90后”“00后”的青春群像。他们在党史学习中找到精神纽带,彼此成为榜样,相互温暖、并肩同行,一起投身于伟大时代,在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我们没有垮掉,我们也不孤单,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回首参赛历程,路阔这样说道。

自发起立的鼓掌——

党史不再是宣讲的内容,而是一次次躬身践行

这是一场青春与信仰的对话。

“去年,我研制成功一款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微陀螺仪,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总冠军之夜,当路阔在现场说出这段话时,场上一片沸腾。选手们自发地站起来,一边鼓掌,一边喊着:“路阔!路阔!”

一位一心埋头搞科研的科创达人,在专业选手超过60%的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中摘得桂冠,凭借什么?赛后,路阔才隐约猜到为什么自己的一番话引起大家强烈的反应:“学史力行,大家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

做,恰恰是这名理工博士的强项。参加军内外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国防专利1项,连续两年取得国际无人系统创新挑战赛冠军……光彩的履历背后,是献身国防、接续奋进的坚实脚步。

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参加党史竞答大会前,路阔为自己的实验编了一个自动搜集程序。结束比赛回校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将程序自动运行的7000多组数据下载下来,连轴加班,论证自己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并形成了国家发明专利。

哪怕是学习党史,路阔也会不自觉地用到工科思维。他把每个问题都归纳成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经过梳理后,党史知识在他脑海里变得清晰立体。

做,也是路阔身后这座校园的精神特质。今年4月,该校“硕士博士宣讲团”送党史课堂到火箭军一线作战旅,用12堂“精品微课”的方式引发官兵强烈共鸣。

宣讲之余,成员顾孔静忙碌着无人机集群的组装、调试和实飞,直到集群上天。返校后,她又开始与团队商量如何将算法集成到软件上,形成一个更大的实验平台。“把事情做好,就是对党史最好的学习践行。”顾孔静说。

衔枚疾行、俯首躬行,这所肩负着强军兴国神圣使命的军校,从诞生之日起,就习惯于把远大的目标变成清晰可行的路径,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上图:路阔在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现场。

下图:路阔在进行电路板焊接。

李  哲摄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