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海军

一个教研团队的新年蓝图

■谭 安 姚家宁

航天工程大学教员焦义文和学员一起做实验。邢 安摄

冬夜,京郊的航天工程大学校园里格外安静。再过几个小时,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窗外寒风凛冽,楼内灯火通明。步入电子与光学工程系教学楼,火热的讨论声从走廊尽头的测控教研室传来。隔壁的实验室里,几位教员在仪器和设备间穿梭忙碌,指导正在进行试验操作的学员。

“跨年了!”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大家下意识抬头望向窗外的夜空。绸缎般的天幕上繁星闪烁,在这群“牧星”师生眼中勾勒出大大小小的星座,明亮而美好,亦如他们心中描绘的新年蓝图。

新课堂

在新年教学备忘录的第一栏,讲师蔡洋郑重写下他的新年目标——“AR翻转课堂”。

让学员们在课堂上收获更多惊喜,是蔡洋从教以来一直的坚持和努力。

2022年3月的一天,像送给孩子礼物一样,蔡洋把“AR教具”带到了课堂。当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三维立体模型出现在学员们眼前,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变得真实可感起来。

“太神奇了,就像变魔术一样!”蔡洋的课堂总能让学员们耳目一新。但在5年前,第一次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时,蔡洋却在讲台上“遭遇滑铁卢”。抽象的电磁概念、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单纯的口头讲解令学员们皱起眉头。“如何用简单直观的方法让学员们感知、理解?”他在心里问自己。

最开始,蔡洋想到了实物模型教具。他找来自己的研究生学员李森,用几根长木棍架出空间坐标系,将各色海绵用铁丝穿成正弦波形状,概要地描绘出电磁场的空间形态。

当这套纯手工打造的教具搬上讲台,学员们仿佛看到了虚无缥缈的电磁波,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现在,走进蔡洋所在的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室,会看到一排排形态各异的教具摆放在柜中。“这套模型的教学效果在多门专业课中得到了验证,并且已经申请了两项外观设计专利。”李森自豪地介绍道。

然而,实物教具终究有局限。蔡洋将目光瞄准了更具前瞻性的领域——“AR教具”。

“比起实物模型,将三维模型与现实场景相融合的AR技术,更加直观、简便,是抽象课程的‘对症良药’。”蔡洋一有空就自学unity等建模软件,经过3个月的摸索,他终于将“AR教具”搬上了课堂。

令蔡洋感到欣喜的是,第一次使用“AR教具”授课结束,他收到了许多学生发来的信息。“大家对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的学员甚至想要自己动手去做AR模型。”这令他很兴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新步伐。

新的一年,蔡洋对于教学有这样的展望:“看”是第一个层次,在“AR翻转课堂”上,学员们更应当积极投入实操,自己动手建模,成为课堂的主角。

“希望学员们都能主动站在讲台上,向大家展示自己制作的AR模型作品。”翻看着自己写下的计划,蔡洋满怀期待。

新平台

对测控教研室主任吴涛来说,2022年是充实忙碌的一年。翻开过去一年的日历,一个大大的红圈落在了春节假期的第5天,让这个日子格外显眼。

“当天接到系领导的电话,在我们现有的测运控大平台基础上,系里决定申建一个重点实验室,准备工作刻不容缓。”吴涛回忆道。

放下电话,吴涛立即召集在京的同事们碰头。从那天开始,实验室申建工作正式启动。

春节期间,教员们都没闲着,大家迅速搜索现有资料,构思申报方案的具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定位新平台的发展方向。仅2月份,日历上就标注着大大小小10余次会议,见证着他们为实验室申报所做的努力。

“那时候基本每晚都加班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我们尽最大努力收集材料,一有进展就聚在一起讨论推敲方案。”白天开会,晚上修改申报书细节。就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过完寒假,吴涛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吴涛和同事们的建设方案在全军脱颖而出,顺利推荐上报,让大家备受鼓舞。

之后的半年里,吴涛和同事们稳扎稳打。日历上,9月的那一页,多了许多不同的图形符号。“三角形”是进行方案讨论的日子,开展试验是“正方形”,邀请专家指导是“圆形”……在原先的基础上,他们全力整合现有各方面资源,发挥教研室特色优势,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

在大家的不断努力下,实验室的雏形渐渐清晰。

2022年底,评审答辩结束。当吴涛将他们取得好成绩的消息告诉大家,教研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而接下来,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

“2023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如果顺利通过现场考察,实验室还将开展三年的首期建设。我们一定会努力让这个新平台成为大学测控领域实践育人的新品牌!”拿起新一年的日历,吴涛心中充满干劲。

新荣誉

讲师焦义文的办公桌上,有一张他与学员的合影。照片中,他们手捧奖杯、笑容灿烂,站立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的领奖台上。

“当时我们很兴奋,但也有些不甘心。”学员们告诉焦义文,他们还想走上竞选“研电之星”的展演舞台。

何谓“研电之星”?“只要你能在5000多支队伍、2万多名师生中冲进前3名,你就是‘研电之星’!”学员高泽夫满脸渴望地说。

回想2021年初的冬天,焦义文总是裹着大衣在户外和学员们搭天线、调设备。尽管寒风呼啸,几个人冻得直打哆嗦,但谁也没有说要回屋暖和一会儿。

“为了取得研究成果,我们可等不了春暖花开。”高泽夫说。寒假期间,导师焦义文带着学员围坐在实验台前,经常讨论问题到后半夜。为了冲击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现场答辩时,面对专家们提出的刁钻问题,高泽夫急中生智,脑海里快速“搜索”赛前罗列的“问题清单”,通过综合类比的方法,让一道道“超纲题”有了完美解答。

最终,焦义文带领学员取得了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如果能拿到‘研电之星’的奖杯就好了!”看着照片,高泽夫还是觉得可惜。

知道学员们心中的遗憾,焦义文组织大家再次向奖杯发起冲击,开始准备2023年的比赛。

为了开拓思维、发展梯队,焦义文给学员们加班补课时,也会请高泽夫这样有竞赛经验的学员进行协助。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员会被吸纳成为“新鲜血液”。

前不久,在为大三学员赵卓讲授航天测控站知识时,赵卓提出将“元宇宙”概念与测控技术相结合的想法,让高泽夫的眼神立马“亮”了起来。

“这个想法观点新颖、贴合前沿,技术成熟后,也许可以冲击明年的‘研电之星’。”高泽夫立马将这个想法告诉焦义文,师生的想法一拍即合。

新一年的篇章已经打开,忘却过去的荣誉,看向更远的天空。向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发起冲击,“牧星”师生的追“星”之旅再次全力启航!

版式设计:贾国梁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