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忱(1941.12-) 男,汉族,河北省乐亭县中堡王庄乡勒柳河中村人。毕业于北京冶金机电学院。1962年入伍到北京军区某师侦察连,历任战士、班长,宣传科报道员,团报道组组长。
1966-1970年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新闻科任干事,1970.5-1993年5月在解放军报社任编辑、编辑组副组长、组长,副主编、主编。1993年5月-2001年3月任《解放军报》副总编辑。从事军事新闻宣传40年,发表各类新闻作品200余篇,编发稿件4000多篇,参加过许多重大典型宣传,具体组织过1998年抗洪、庆祝建国50周年等重大宣传战役,撰写过一批重要文章、言论,发表过数十篇新闻业务研究文章。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2年入伍不久,刘书忱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开始向军报投稿。
1970年6月,一纸命令调刘书忱到军报工作,刘书忱感到很意外。报到后听说,和刘书忱一起调军报的16位干部,分别是由两位以上编辑推荐、经领导批准后发出调令的。刘书忱想,自己认识的军报编辑,多为一面之交、一稿之识,还都不到推荐他到军报任职的程度;讲报道成果,他也只是在军报文化版和"思想战线"专版登过几篇小稿,发表的新闻通讯没有多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怎么会有人推荐刘书忱呢?刘书忱很想知道答案,想到"推荐之恩,自当相报"。刘书忱问了几位编辑,他们都一口否认。后来有人告诉刘书忱,这事你是问不出结果的,你要报答,就把工作干好,当个好编辑吧。老编辑这种荐人出以公心、不求报答的精神,成了刘书忱调军报后干好工作的一种动力。
刘书忱开始对当好军报编辑缺乏自信。除有个文科大专文凭外,几乎无善可陈。刘书忱调军报时,穿军装还不满8年,没有在基层任过职,又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但老编辑对刘书忱真心实意地传帮带,煞费苦心地培养甘为他人做嫁衣的人,使刘书忱增强了信心。
刘书忱被分在政工处政建组,组长宋群成了刘书忱的恩师。他开始讲,当个合格编辑,不是很容易的事,起码应做到这样几会:会选稿,会编稿,会组织中心,会做宣传计划,会写言论,会抓问题,会抓典型,会写稿。军报的编辑下部队就是记者,新闻的十八般武艺都要能驾驭。他还说,这会那会,关键是会抓问题,一个编辑如果脑子里不经常装着十几个几十个问题,你这个编辑也就当得"差不多"了。
标准如此之高,刘书忱感到心里没底。宋群同志似乎理解刘书忱们新同志的心情,培养帮助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开始,是他先挑出稿件让刘书忱编,尔后交他改,耳提面命,逐篇评点。刘书忱能独立编稿了,他又按分工把一摞稿件分给刘书忱,由刘书忱挑选,然后向他汇报,要说出一篇稿件能编发的理由,特别是要讲出能回答什么问题。其实,在一摞稿件中哪篇能编,他已心中有数。选中了,他高兴;选不中,他会和你商量,问刘书忱稿堆中有一篇稿能不能编。后来刘书忱觉察到,对编辑的几"会",他都是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刘书忱的。对每一"会",都要经过多次实践。给刘书忱印象最深的是写短言论。刘书忱当时分工《怎样当好连长指导员》专栏,几乎每期都要配发"编后"。宋群同志对此要求很严,一篇"编后"有时改三次还过不了关,还真的产生过自己能不能胜任编辑职务的"一闪念"。但也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中,在反复撰写、反复点拨、反复修改中,使刘书忱的短言论写作和编辑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到军报第三年,领导让刘书忱当了编辑组副组长,后来又当了组长、副主编、主编,军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