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专题

传递和平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

——《军事对话》节目背后的故事

■倪宁  杜娟  刘超

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近期在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录制了一档《军事对话·Military Dialogue》节目。节目中,来自60多个国家的120位外国军官展开对话,对话主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创人类的美好未来”。在印有对话主题的签名板上,大家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和平”。整场对话中,与和平相关的话题引发大家热议。

维护和平,共同担当责任

来自尼泊尔的马达布·塔帕准将,参加过4次联合国维和行动。活动现场,他自豪地展示了代表联合国维和行动经历的标识。马达布曾在一次维和行动中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给一个基地运送物资时,临近地区爆发冲突,载有物资的船只被迫停航。如果粮食和燃料运不过去,基地将难以正常运转。紧急时刻,一位来自中国的维和指挥官果断决策,启动应对方案,最终任务得以完成。这成为马达布难忘的一次维和经历。在南苏丹,中国女性维和军人为当地民众开展义诊,也给马达布留下了深刻印象。谈到这里,他向在座的女性军人致敬并表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女性以出色表现,向世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为了参与节目录制,在海军指挥学院留学的巴基斯坦军官萨尔曼少校,特意提前两天从南京赶到北京。那两天,他没有去参观名胜古迹,而是在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的校园游览。在对话现场,他讲述了自己与这个校园之间的缘分。原来,25年前萨尔曼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曾随父亲来到过这里。这次重访,让当年那些珍贵的记忆再次浮现。萨尔曼来中国留学之前,参加过3次和中国海军的联演。演习名称是“Aman”,在乌尔都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和平”。“这既是演习的目的,也是巴中两军开展军事交流合作的初心。”萨尔曼说,希望从海军指挥学院毕业后,能继续与中国海军官兵书写新的关于和平的故事。

走向世界,结下深厚友谊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经常被人亲切地称为“大白船”,但在孟加拉国,这艘船还被称为“天使号”。来自孟加拉国的沙姆斯准将,结合屏幕上一个女孩的照片,讲述了一段难忘的故事。

这个女孩叫沁(Chin),在孟加拉语里的意思是“中国”。去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习近平主席给她回信,鼓励她努力学习、追求梦想,传承好中孟传统友谊。沙姆斯说,沁的母亲怀孕后期,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情况非常危急。幸运的是,和平方舟医院船正在孟加拉国出访。在孟加拉国海军的协调下,中国医护人员紧急赶到当地医院开展手术,沁才得以平安降生。沁后来和家人来到上海,向当时参加抢救的医生表示感谢。沁说,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拯救更多生命。

喀麦隆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副武官埃图阿一上台,就用流利的中文跟大家打招呼。埃图阿说,中国和非洲很多国家一样,有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在探寻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道路上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学习期间,埃图阿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参观见学。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探寻中国军队的精神内核。“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到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让埃图阿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艰难危险的情况下,点燃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开辟中国革命成功之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中国军队的精神内核就是,忠诚于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并且拥有铁一般的纪律。

命运与共,深化交流合作

“《军事对话·Military Dialogue》节目,不仅能跨国界、跨语言、跨文化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和中国军队形象,更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起一个平台,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这里相互交流、加深理解。”参加对话的专家王明亮这样评价。学者王晓鹏则观察到,参与节目录制的既有高级别军官,也有年轻军官,这也意味着,这种交流不仅是面向世界的,更是面向未来的。

俄罗斯有谚语“风雨同舟就能无惧风雨”;非洲有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阿拉伯国家有谚语“独行快,众行远”;蒙古国有谚语“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节目结尾,画面上出现的这些谚语,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不同文明之间有相通相融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底蕴。

现场合影时,各国军人在相机快门响起时共同高喊“和平”。通过这场活动,大家对命运与共、和平友谊的理解更加深刻。相信未来道路上,有关和平的对话将会更加深入,维护和平的行动也将更加坚定。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