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老兵风采

因为我们对绿色军营爱得深沉

——推荐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建库老兵颜建云的来信

致读者

新年的钟声犹在耳边,“读者之友”版又长了一岁。

是的,这是一个与《解放军报》“同龄”的版块,69年间,虽然曾易其“名”,虽然几经改版,但当好“联系读者的桥梁、服务官兵的益友”的初心从未改变。这里,始终为读者留下一隅聊心事、听心声、解心忧的园地。

作为“桥梁”,我们努力贴近基层,将视线对准官兵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对准军营里涌现的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通过“读者圆桌”“读者论坛”“给您提个醒”等栏目,搭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答疑解惑的平台。

作为“益友”,我们竭力贴紧兵心,敞开心扉聆听读者倾诉衷肠,用心用情回应官兵期盼关切,让充满温度的军营故事、激荡人心的强军感悟,在“读者推荐”“我和我的勋表”“我与军报的故事”等栏目中倾情呈现。

“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与读者一道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成自己的事,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一位资深新闻人的心得,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新的一年,我们再次向您发出“邀请函”,邀请您拿起笔给我们“来信”,在这方园地与我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

“读者之友”,您忠实的朋友。2025,我们不见不散。

——编 者

2024年,联勤保障部队成立8周年之际发布的《先行!先行!》宣传片刷屏网络。片中,官兵们在库房内收发物资的火热场景,勾起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建库老兵颜建云与战友开山拓荒、凿石挖洞的回忆。

2023年底,颜建云曾和18位老战友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参观。想起当时所见所闻,颜建云将内心所感付诸笔端,在新年来临之际给该仓库官兵致信祝福。经本人同意,我们将这封信推荐给读者,感受老兵对绿色军营深沉的爱。

(段显礼推荐)

    亲爱的战友:

    你们好!我是老兵颜建云,曾任原工程兵某团某营测量班班长。你们所在仓库的洞库,就是我和战友40多年前施工建设的。

    2023年11月,我曾和18位参与洞库建设的老战友,在退役后第一次回来参观。虽然意犹未尽,但怕打扰你们训练工作,我们待了一个上午就离开了。

    回家后,我时常想起当年修建洞库的往事。前段时间,我在网络上看到《先行!先行!》宣传片,想到上次因为时间仓促,有很多话没来得及和你们交流,就想再讲一点当年的故事,希望你们不要介意一个老兵的“啰唆”。我年纪大了,笔抓不牢,怕字写得难看,这封信是我口述,请邻居代笔,望见谅。

    1976年我从云南入伍,后来一直随部队辗转多地,执行测量施工任务。你们也许会有疑问,你们所在的仓库,并不是我们的老连队,为什么我们对这里有那么深的感情。因为,修建洞库是我和老战友服役时执行的最后一项任务。在这里,我们度过了军旅生涯最艰难也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手握千钧力,掌尺量河山”,这是当时战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反映了测量班工作的重要性,容不得出一点差错。白天,我们带着工具测量记录,晚上回到油毛毡房,在白炽灯下描绘图纸。当时,我们的工具是花杆、水平仪、经纬仪、塔尺等,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老掉牙”,在我们测量人员眼里可比生命还宝贵。

    那时,测量班人员除了负责测量工作,也会参加洞库建设。1979年8月,我们参加洞顶浇灌施工。这是工程中最难的部分,一旦开始,就必须一次成型,不能停歇。全营官兵“三班倒”,24小时连轴干。盛夏时节,洞内闷热难耐,进洞不到10分钟,全身衣服就湿透。几个小时下来,汗水顺着裤子流进筒靴,在泥浆里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

    “革命工作千百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挖洞铺路真辛苦,他人坐车我幸福。”这首小诗,当时在营区广为流传。如诗中所说,建设洞库的生活艰辛又难忘,我们也结下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战友情。

    1981年底,我退役回到家乡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年,战友袁老荣护送杨留建副连长的骨灰回到曲靖市,他也将这个噩耗告诉了我。多好的一位战友,竟然牺牲了,让我心痛不已。

    袁老荣说,1982年5月,施工进入关键阶段,杨留建带领战友在某段隧道施工,发现洞顶露出一块巨石。杨留建当机立断要去排险。战友们都抢着上,杨留建说:“洞顶排石危险大,我比你们有经验,还是我来。”他把战友们带到安全地域,自己手持钢钎爬上8米高的洞顶。没想到突发塌方,杨留建被埋在泥沙下,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

    那一次参观,我们在荣誉室看到杨留建的事迹。得知一代代仓库官兵都在学习杨留建、成为“杨留建”,我们很欣慰。假如杨副连长还活着,看到你们的朝气蓬勃,看到部队建设日新月异,不知道该有多高兴!

    新年就要到了,祝年轻的战友们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兵  颜建云

    (信件有删节)

    请放心,“杨留建”一直都在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二级上士  陈程孝

    前不久,我和老兵颜建云通电话,他说给我们寄来一封信和几张老照片。收到信件后,翻看那些老照片,我想起第一次见到颜老的情景。

    那是2023年11月的一天,我接到电话,让我立刻去找一下某分队教导员。见到教导员时,我发现他的身边还站着十几位老人。

    教导员说,这群老人是当年参与洞库建设的老兵,时隔多年想回来看看。教导员准备带他们去荣誉室参观,由于我负责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他希望我能同行,帮忙拍些照片留作资料。

    我带着相机,和他们一起出发。途中,我和几位老兵聊天,询问他们是如何找来的。毕竟,过去了这么多年,部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编制体制调整,单位名称也和当年不一样。

    他们的讲述,让我吃惊不已。此行的19位老兵,退役后都生活在云南省曲靖市。平日里他们常有联系,也想过能不能找机会回来参观,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2023年,一位老战友去世,让他们很受触动,想着一定要抓紧时间回来看一看。由于年纪都比较大,他们特意开了一次视频会议,商议后决定一同前来。然而,洞库如今究竟属于哪个单位,他们并不清楚。

    那天,他们坐火车到达仓库驻地附近的城镇时,已是傍晚。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出了宾馆,一路找到洞库所在的营区。

    我无法想象,老兵们“回家”的心情有多么迫切。后来,我还专门去找了当天在营区门岗执勤的哨兵,回忆当时的场景。年轻的哨兵说,老人们当时问他,这里有没有工程兵部队曾经施工的洞库,还掏出20世纪80年代的退役军人证件给他看。握着纸张泛黄的证件,哨兵向值班室汇报。

    “老兵同志,欢迎回家!”接到确认放行的通知后,年轻的哨兵向这群风尘仆仆的老兵敬了一个军礼。我注意到,哨兵讲起这段经历时,说着说着眼眶湿润了。

    16362643_0628ec624421db02111bec43611c6c9a_wm0dd4(1)(1).jpg

    2023年11月,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战士为前来参观的建库老兵进行介绍。

    教导员带着老兵们来到荣誉室。站在几张老照片前,他们驻足凝视,老兵颜建云发现了当年他和战友的一张合影。

    “1979年底,我们测量班有4名战友退伍,团部特意派人来到施工现场,为大家拍照留念。大家左看看右看看,最后选在洞库口不远处的一棵小树旁合了这张影。”颜建云的讲述,像一个线头,牵出了老兵们一段段开山凿库、以苦为乐的回忆。

    “那时候天气热,一台风扇几间宿舍轮流用。外出采购时我买回来一把蒲扇,让大家羡慕了好一阵子。后来蒲扇就成了每个人的‘标配’。”

    “有个雨后的早晨,我正在进行测绘记录,一撮石渣不偏不倚落在本子上。我抬头一望,发现拱顶出现一道裂缝。大家判断可能是连日暴雨引发山体滑坡,使得洞库内部结构受损、变形,随时可能出现塌方,紧急商议后用钢管垫着砖石抢修加固。”

    排险,是老兵回忆中的“高频词”。几位老兵盯着一张经过色彩修复的照片问道:“中间推小推车的那个人,是不是杨留建?”照片中,几名官兵身穿白色上衣,推着满载石头的小推车,在施工现场忙碌。

    16362643_bc377599fa4be3d96f77abb89a8f10f6_wmf786(1).jpg

    20世纪80年代初,原工程兵某团某营副连长杨留建(右三)与战友奋战在施工现场。 资料图片

    “是他。”一位老兵说,当年开展“比、学、赶、帮”劳动竞赛,杨留建专找力气大的战士“打擂台”。挑石头,别人一小时挑七、八趟,他能挑十多趟。搬运混凝土预制块,“大力士”们搬起来大步流星走,杨留建也不甘示弱,双手抓加上用肚子顶,紧跟在后面一步也不落。几名新战士见他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劝他说:“副连长,歇口气吧,别累坏身子。”杨留建笑着回答:“干革命得有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儿。咱们工程兵,没有这股劲儿,山就钻不通,路就铺不平。”

    16362643_019f44d6a569fc56d1e0567076c75524_wmee22(1).jpg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官兵在密林深处巡逻。

    老兵们不知道的是,“杨留建”一直都在。如今,仓库官兵一路巡逻的终点,正是杨留建牺牲的隧道。新兵第一次巡逻时,都会组织他们在隧道洞口学习杨留建的事迹。杨留建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守库官兵。我们将杨留建种下的那几棵榕树命名为“留建树”,寓意守库官兵要像这几棵榕树一样,在这里扎根、生长。

    16362643_d6ed5df67f08384c6c6cf23d70d95272_wmcaea(1).jpg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洞库班战士在营区留影。

16362643_b86a9fc763e277f13bbf53029b3398d5_wm1027(1).jpg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某仓库官兵参加创破纪录比武。

很多战友都有收藏“留建叶”的习惯。我摆在桌上的一个相框里,就夹着一片“留建叶”。几十年来,一棵棵根深叶茂的“留建树”,一片片被珍藏的“留建叶”,见证了一茬茬官兵以苦为乐、建功大山的奋斗故事。

尽管我们几番挽留,但老兵们怕打扰我们工作,坚持不留下来吃午饭,没到中午就要离开。“我们就是想回来看看,能看一眼就满足了。”颜建云说。

望着老兵们渐渐远去的身影,我的心底生出无限感慨,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诗人艾青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王宇恒、许瑞涵整理)

(图片:陈程孝、钟俊荣摄)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