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海军

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加速推动保障模式转变——

科技赋能锻造保障铁拳

■张 毅 张 昀

4月上旬,一场舰艇装备抢修演练在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拉开战幕。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演练,维修保障人员并未随舰艇出海,而是在数百公里之外的该基地远程技术支援中心待命。

“雷达无法准确捕捉目标!”突然,一则紧急通告传至远程技术支援中心。随即,数名技术骨干通过操作平台与远航舰艇官兵联通,指导官兵展开维修。

远程技术支援中心内,高级工程师汪铭东熟练操作单位自主研发的远程支援信息系统,查阅该型雷达历史故障数据库,调取相关图纸资料,与战友一起商讨解决方案。

“请佩戴好终端设备,根据提示进行操作。”数百公里之外,舰员紧盯屏幕,在汪铭东的指导下查找故障点。不到半小时,故障顺利排除。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速科技向战斗力转化。这为我们创新保障模式、提升保障能力指明了方向。”该基地领导介绍,作为海军新型综合保障力量,他们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加速推动保障模式向智能精准型转变。

演练刚结束,汪铭东立即赶往某主战雷达应急标校现场,运用他们研发的新技术进行标校测量。

作为新技术攻关研发团队成员,汪铭东说:“身处一线技术保障战位,我们要做到紧贴备战打仗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任务一线步伐,打通‘需、研、用’闭环保障链路,不断提高部队保障力。”

在这个基地,以科技力助推保障力转型升级带来的喜人变化还有不少:随舰器材管理系统的使用,实现了随舰器材精细管理、精准查询;舰船维修态势可视化平台,让舰艇修理动态一目了然;综合保障指挥平台平稳运行,为科学决策、高效指挥、精准保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在某器材仓库智能装备库房操作台旁,接到舰艇器材应急保障任务的保管员、一级上士赵伟伟,正使用扫码枪扫描出库单,随后,几台智能运送车直奔存储区,拣选相应器材。仅数分钟,多件不同型号的急需器材完成出库,指挥员徐伟随即下令投送至军港码头。

“新型库房融入保障实践,让手搬肩扛、人工查本成为历史,仅一名保管员就能有序管理整个库房,实现了后勤保障减员增效。”徐伟介绍说,近年来,他们按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要求,搭建信息化平台,建成自动化立体库等库房。“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离建成现代化军事物流体系依然存在差距,还有很多难关要攻克,必须奋力追赶。”徐伟感慨地说。

科技赋能锻造保障铁拳。前不久,在某舰一次损管训练中,得益于该基地研发的某新型堵漏装置,一名舰员在短时间内便成功完成一次堵漏,刷新了这一课目训练纪录。“我们运用高分子材料与气体瞬间组合的方式,实现舰艇快速堵漏,并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型装置研发负责人、工程师王宏风说,“随着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拉得出、上得去、保得好的底气更足了。”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