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 赴深蓝之约
——海军徂徕山舰官兵与上海交通大学学子开展交流共话奋斗
■沈 坚 余东林
图①:徂徕山舰官兵与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在甲板上交流。
图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王崇光在交流活动中发言。
图③:徂徕山舰官兵在住舱与学生交流。
“我所在的主机舱,位于舰艇最底层,常年高温高噪音,不见阳光,但那里是我坚守几十年的战位,因为它是舰艇航行的动力来源……”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数十名学生代表来到海军某部,与徂徕山舰官兵围绕“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主题展开热烈交流。讲台上,该舰主机班班长黄飞分享自己的军旅感悟。
服役27年间,黄飞随舰执行了近百次远海任务:“一次次任务,有忍受海上漂泊的苦,更有收获成长的甜。这些年,我荣立三等功1次,还曾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黄班长的奋斗经历,引来台下青年学子的赞叹。第二次登上徂徕山舰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王崇光说:“近年来,随着新型舰艇接续列装,中国海军不断走向深蓝。我所学的轮机工程专业前景广阔,必须加倍努力。”
这场年轻水兵与青年学子的对话,要从一次舰艇开放日活动说起。
今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多艘战舰停泊在沿海城市码头,举办舰艇开放日活动。徂徕山舰靠泊上海吴淞军港,面向市民开放参观。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李焱,组织学生代表前往参观。
登上舷梯,师生们来到甲板上的枪械武器展示区。徂徕山舰高炮班下士宋留航讲解完枪械基本性能和结构后,指导学生俞施伟进行枪械分解结合练习。
组装完毕,俞施伟用了10分钟。他好奇地问宋留航:“你平时的训练成绩是多少?”
“29秒。”宋留航伸出长着老茧的右手,“我第一次的成绩和你差不多,但练的次数多了,速度就快了。”
在文化展示区,师生们排队参加打绳结体验活动。王崇光与在现场维持参观秩序的上等兵罗伟佳交谈时,惊讶地发现他俩年纪相同,都是19岁,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让罗伟佳的脸庞有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感”。
“这么多种旗子、代号,你们如何分辨?”在国际信号展示区,学生张硕岩听完讲解后不禁发问。“刚开始背记时经常出错,我们就将旗子分成三大类找规律。分辨的目的是熟练运用,除了出海训练执行任务,我们还会利用靠码头的时机,观察其他船只来强化记忆。”信号班班长刘君杰回答。
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舰员们耐心讲解,双方的热烈交流让李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组织一场面对面的交流,让年龄相仿却经历不同的年轻人,聊聊各自的成长奋斗感悟?参观结束时,李焱找到徂徕山舰政治教导员苏远哲,约定待合适时机开展一次共建活动。
经过周密筹划,前不久,数十名学生代表终于登上徂徕山舰,赴这场青春之约。
在一个个精彩故事的讲述中,交流会现场反响热烈,大家畅所欲言。之后,学生们前往官兵住舱参观,继续就舰员的日常操课及业余生活展开讨论交流。
“融进大海,我是浪花一朵。洒向夜空,我是星星一颗。岁月静好,我是底色。清澈的爱,献给我的祖国……”随着《强军有我》歌声响起,离别之际,大家相约再见。
大巴缓缓驶离军港,望着远处的军舰,王崇光拿出手机,在微信朋友圈写下:希望今后我也能加入这支青春方阵,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小岗位也有大学问
■徂徕山舰舱段兵 张振乔
舰艇开放日活动当天,看到一些高个子学生经过低矮通道、陡峭楼梯时,头部不小心磕到门沿或者脚底踩空,那略显“狼狈”的模样,让我仿佛看到9年前的自己。
刚到徂徕山舰,20岁的我和他们差不多大。意气风发的年纪,梦想总是很远大,我认为自己应该驾战舰、开大炮,没想到成为一名舱段兵。
有战友告诉我,舱段兵是全舰人数最多的岗位,“业务又多又杂”。由于露天暴晒和海水浸泡,舱面管路经常脱漆、锈蚀。烈日下,我弯着腰在舱面作业,先除灰,再除锈,然后刷上防锈漆……简单重复的工作,让我觉得枯燥。
那一次,班长黄赞坤检查我的“劳动成果”时,摇了摇头:“必须用砂纸把锈迹清理干净,看不到锈色才能上漆。锈蚀得比较深的地方,刷一道漆太薄,要刷两道……”黄班长蹲在地上,仔细给我“示范”了15分钟。虽然他没有批评我,我的脸却涨得通红。接过他递来的毛刷,我重新检查、修补有问题的油漆点。
这是件小事,却让我意识到:小岗位也有大学问,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舱段兵,并不容易。我开始处处留心,向老班长请教快速寻找锈蚀管、给漆料调色的技巧。有的老班长见我态度诚恳,还把焊接、切割的手艺一并倾囊相授,帮助我顺利考取焊工、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一次,为了弄清某型装备底座管路分布,我半蹲着在舱底进行操作。当时舱底温度接近40摄氏度,我硬是“捣鼓”了15分钟,爬出来时累得直接瘫坐在地上。
“表现不错!”班长投来赞许的眼神。稍加休息,我又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完成这次任务后,我增添了信心,也看到和老班长的差距,抓住每次参与维护装备的机会,加速学习追赶。
9年里,我铆在舱段兵的岗位埋头苦干,带着一茬茬徒弟保障战舰突破极限阈值,圆满遂行多项演训任务。相较年轻战友,我的皮肤黑些、皱纹多些,但不服输的年轻心态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奋斗,做更好的自己。
小浪花也有大能量
■徂徕山舰帆缆区队长 韩义君
交流会上,许多学生聊起他们向往军营的理由。有人喜爱帅气的军装,有人羡慕军人强健的体魄,有人认为戍边守疆的军人非常光荣,原因不一。
我的参军念头,萌生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山崩地裂中星夜驰援的迷彩身影,让我深受感动。第二年,我在大学毕业后毅然报名参军。
刚入伍,我在另一艘舰艇服役。不少同龄战友把我的学历和能力“画上等号”,经常请教一些诸如“电机上这串参数代表什么”的“高深”问题。撇缆绳操作专业课上,班长示范一遍后就让我“打个样”,没料到我只甩出去15米,离班长要求的及格线差一大截。
那段时间,晚上我经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一直有个念头:把“大学生”的光环当成“过去式”,尽快提高能力,与学历“匹配”。舰艇开放日活动那天,我向学生们演示了12种绳结的打法。由于我在手里和脑子里“练习”了成百上千遍,才能做到又快又准。
2016年,转岗到徂徕山舰时,我已经多次在各级比武中取得名次,被任命为帆缆区队长。着眼徂徕山舰的使命任务,我力求在能力上有新的突破。经过与战友们反复摸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一套快捷、高效的工作流程,力争每一次任务都能圆满完成。
青春的模样有很多种,但一定要有价值。入伍15年,我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三级军士长,胸前的勋表已有3排。虽然岗位并不起眼,与家人也聚少离多,但能凭借自己的能力保障战舰勇闯大洋,成为强军航迹中的一朵浪花,我想,这就是我的青春价值。
登上军舰远眺深蓝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 胡泽明我出生在山东青岛,参观过海军博物馆,远眺过停泊码头的钢铁舰阵,对军港并不陌生。然而,登上徂徕山舰后,我才真切感受到人民海军的阔步向前。
“解缆即出征”“战争会撕去一切假面”……走进舱室,当这些标语映入眼帘,一股备战打仗的紧迫感扑面而来。上舰参观前,我特意做了功课。原以为这艘曾多次参加演训任务、历经风浪的战舰会有“沧桑感”,没想到近距离观察,却发现舰艇保养得非常好,看不到、摸不到一点锈迹。
听舰员说,装备维护保养只是他们的必修课,舰上官兵必须是“一专多能”,消防、潜水、防化、救生等专业都要掌握。此外,舰上各种先进的装设备也让我们惊叹不已。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在舰员住舱里看到的一个个狭窄床铺,只有大学寝室床铺三分之二的宽度,感觉稍一翻身就会掉下去,可平整的床单和标准的“豆腐块”,又让小小的床铺“简约而不简单”。
交流会上,当年轻的舰员们用平静的语气,讲述出海执行任务的种种“历险”时,我仿佛看到他们与风浪搏斗的身影。那些巨浪颠簸中舰艇晃动带来的身体不适,那些对舰艇发动时机电舱内噪声的形象描述,既让我感受到大海的无情和威力,更让我敬佩舰员们在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的决心与勇气。他们是与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眼神中却流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坚定。这背后,正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
舰艇通道内,墙上一幅幅图片串起人民海军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舰员为我们介绍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让我回想起甲午海战。我想,徂徕山舰正是人民海军飞速发展的时代缩影,随着人民海军挺进深蓝、向海图强,历史悲剧绝不会重演。
战舰是个“大家庭”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 高明洋
在我心中,军舰是以威严不可侵犯的钢铁之躯展示着雄伟姿态。登上徂徕山舰后,我发现军舰的真实“面貌”,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复杂和生动。一艘军舰,不仅有冰冷的钢铁与武器,更凝结着舰员们的汗水与智慧。军舰的“深处”,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又感人至深的故事,讲述着舰员们的奋斗与奉献,讲述着他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这些故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副航海长徐建楼的成长经历。原本文化基础薄弱的他,在舰上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条件学习“充电”,考上理想的军校后,还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奖。在许多人眼中,荣誉是对努力最好的回报,徐建楼却认为,一步步走来,他的最大收获是为了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那段经历比任何奖项都宝贵。他的话语,让我理解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真谛。成功固然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经历的磨砺和收获的成长。
坐在甲板上交流时,我问李鹏飞班长,为什么我们的军舰看起来都整洁如新?他教我唱了一首歌《人民海军向前进》,里面有一句歌词,就是他的回答——“爱护军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这句歌词,不仅是李班长的心声,更是每一名舰员的信念。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仔细保护、保养这艘钢铁巨舰,让它时刻保持最佳状态,随时准备迎接任何挑战。
随着交流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自己此前对军舰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它不仅是军事装备,更是一个承载着舰员们梦想与信念的“家”。在军舰上,每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他们的青春与热血,都化作守护国家安宁的坚定力量。
(整理:金佳佳、苏远哲)
供图:李冰洋、李鹏飞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