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女兵

    走上“云端”。

    除了在重症医学科日夜忙碌的病区,张瑛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从军28年,如今已是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医院科室主任的她,几乎每年都会参加高原巡诊,最长的一次任务,她在雪域高原守了近400天。

    “你看到瑛姐的背影,就知道一个好军医应该是什么样子。”神经内科住院医生薛盛文,曾与张瑛多次赴高原执行任务,记忆中,这位已经年近半百的女军医,似乎从不觉得疲惫,她总是步履匆匆,带队走在队伍最前面。

    雪山的路不好走,汽车无法抵达的地方,只能靠人的双脚一步步走上去。驻守在海拔5000多米天文点边防连的一级上士盖猛,至今都记得一幅画面:身材瘦小的张瑛,背着医药箱,身子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却仍然坚定向前。盖猛不理解,一个这么瘦小的身躯里,竟然藏着这么巨大的能量。

    “每次走上高原,都是双向奔赴,高原上的官兵需要军医,我们也需要高原官兵。巡诊路对我们来说,都是寻找初心之旅。”“七一”前夕,张瑛又一次准备带队上高原巡诊,她给几位年轻的队员作动员,“我们并肩坚守在雪域高原,他们守望祖国,我们守望他们。”

    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名雪山军医,与她共赴一次“寻找初心”之旅。

    ——编 者

    跟随一位高原女军医踏访风雪巡诊路——

    走上高原“云端”寻找初心

    ■雷大伟  董一博

    再次启程前往阿里,坐在机场候机大厅,张瑛望着窗外的蓝天出了神。

    离开阿里已经两年多了,那里的战友如今怎么样,健康状况如何?在她的心里,有太多牵挂。

    启程——

    何惧山高路险

    飞机冲上云霄,云层与雪山连成片。

    神秘的雪域高原,有人心驰神往,有人望而却步,但对于高原军人来说,这片土地是他们的“日常”,是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地方。

    穿越洁白的云、圣洁的雪,回忆的镜头,如电影一般在张瑛的脑海掠过,让她记忆深刻的还有寒冷的风、难行的路,以及无数守防军人播种在“生命禁区”的赤诚。

    从海拔4300米斯潘古尔湖畔出发,汽车颠簸一个多小时,在山路上连续驶过几十个回头弯,抵达半山腰的都木契列哨所。

    车窗外雪山巍峨,远处清澈的河,明镜般的湖,一如往昔般夺目。在张瑛28年的从军路上,这熟悉的风景曾无数次让她心潮澎湃,特别是当她想到,很快要见到熟悉的老朋友时,内心就会泛起无尽温暖。

    这种温暖,牵引着张瑛一次次走上高原,走进风雪,走到高原官兵中间。

    新疆军区云巴脚哨所,张瑛已经是第3次来这里巡诊。

    她还记得10年前第一次抵达哨所时的那个夜晚,战士们在门口列队迎接,一张张笑脸上写着青涩。年轻的藏族哨长图们塔,手里端着一碗红枣茶。接过那杯茶,感受甜润心脾的茶香,她说这是温暖一生的画面。

    但这条路上,更多是风雪与艰险。20多年前,张瑛第一次启程赴哨所巡诊,她是队伍里最年轻的军医。

    那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秋迪俭革拉哨所,汽车开到营门前,巡诊队员下车还要走一段路。张瑛一步一喘,三步一停,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正是刚入秋的季节,哨所门前的积雪已成堆,她完全不适应凛冽的风、稀薄的空气,一整晚几乎没合眼。翌日清晨,刚起床,一阵干呕袭来,她的胃里翻江倒海。

    也是从那时起,让张瑛开始关注各类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总结规律和治疗方法,从吸氧到饮食,再到睡眠、针灸,最终汇总成一本防治高原反应的“小偏方”。

    针对胃肠不良反应问题,张瑛从中药熨帖中获得创新灵感,研制了一种药剂暖贴,可以帮助初上高原的官兵减缓胃肠不适,深受守防官兵欢迎。战友们的健康反馈,给了张瑛信心和鼓励,让她更加坚定了再一次启程,前往高原巡诊。

    那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张瑛随医疗队奔赴灾区救援。

    一个夜晚,一名受伤的孕妇突然情绪激动,哭叫起来。张瑛为她仔细检查后,握住她的手说:“救护直升机就要来了。我已经帮你做了检查,你的孩子很好,你也要坚持住!”

    那晚,张瑛和护士一直守在那名孕妇身旁,并亲自将她送上救护直升机。望着飞旋的机翼渐渐消失在暮色里,张瑛的眼圈红了。在那个夜晚,她更加领悟到跋涉的意义、坚守的价值。她在巡诊日记中写道:“海拔到达一定高度,生命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张瑛(右一)到哨所巡诊。孟  钊摄

    重逢——

    战友情比天高

    中士汪文东没想到,还会在秋迪俭革拉哨所与张瑛重逢。

    2020年9月,张瑛到汪文东所在的执勤点巡诊,那天下午突然风雪交加,巡逻车上不来,她不得不留守哨所。在与战士们朝夕相处的10多天时光中,张瑛的善良和真诚,深深打动了这群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瑛姐”。

    那年,汪文东在战友的撮合下,认识了在绵阳工作的小学老师党珊。半年时间,两人一直用手机联系,渐渐互生情愫、成为恋人。每次拿到手机,汪文东都会坐在窗前,一边看窗外的风景,一边和女朋友聊天。

    这一幕,被张瑛看在眼里。不仅如此,她还注意到,汪文东性格腼腆,平时与战友的交流不多。一天晚饭后,张瑛主动找他聊天,汪文东也终于放下“包袱”,向她诉说了自己的“烦心事”。

    原来,汪文东与恋人商量好在年底见面,眼看“玫瑰之约”越来越近,他却一天比一天焦虑:“做梦都想脸上不长痘。”

    常年风吹日晒,本就皮肤敏感的汪文东不仅挂上了“高原红”,而且还生了一脸的痤疮。每次给女朋友发照片,他都会用美图软件为自己“磨磨皮”。如今,一想到即将和女朋友见面,他的心忐忑不安。

    听着汪文东倾倒而出“苦水”,张瑛噗嗤一声笑了。她回到宿舍,把随身携带的护肤霜拿给汪文东,同时打电话叮嘱在山下某部当军医的大学同学,到药店购买一款特效护肤品并快递到哨所。她还鼓励汪文东一定要自信:“坚持用两个月,保证你更帅。”

    青海西宁,汪文东的家,距离张瑛所在的医院,只有10多公里的距离。一年夏天,汪文东返乡探亲,他带着一本相册来医院拜访“瑛姐”。

    “瑛姐,我来看您来了。”拨通了张瑛的电话,汪文东那个激动啊!不巧的是张瑛随队赴格尔木参加演习——他们错过了那次重逢的机会。

    而那本相册里,汪文东和党珊在订婚宴上的留影,两人笑得都很甜。

    又过了一年,张瑛再赴高原巡诊,特意到秋迪俭革拉哨所去看望老朋友。

    那天中午,阳光正好,汪文东带着战士在盘山路尽头列队,翘首企盼着 “瑛姐”的到来,企盼着这次珍贵的重逢……

    常年驻守高原,高原官兵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每次巡诊,张瑛都会尽可能多地为战士们做检查,并将采集的数据汇总进行研究。

    “艰苦环境动摇不了官兵们的戍边意志,他们总向我们展现乐观的一面,却把苦痛埋在心底。这也在提醒我们,要更加关爱他们的身体健康。”每次巡诊,看到战友们越来越稀疏的头发,张瑛的心情总是很沉重。

    一次次到高原巡诊,张瑛也在一次次与战友的重逢中,感悟到“为守望祖国的人守望,每一次启程都有意义”。

    一次,某哨所下士宋浩在山脊执勤时,因脱水导致昏迷,战友一路接力,抬担架、换汽车……想尽一切办法,将他送到高原巡诊医疗队。

    宋浩呼吸困难,心跳微弱,被抬进帐篷。情况紧急,张瑛立刻为其实施心肺复苏……

    经过30多分钟抢救,宋浩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张瑛的额头渗出汗珠。那一夜,她不敢入眠,始终守护着这个年轻的生命。

    宋浩睁开眼睛,看到守护在床边的张瑛,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谢谢你,瑛姐。”

    还有一次,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因感冒引发急性高原肺水肿,陷入昏迷。接诊后,张瑛立即带队展开抢救。

    随后,张瑛一边给战士吸氧,一边安排其拍胸片,做进一步检查。她凭借多年的救治经验,一边等结果,一边根据当前各项指标制订救治方案。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昏迷的战士病情终于稳定下来。

    “我是军医,就要对战友们的生命负责,我们的坚守,就是他们的生命防线。”张瑛说。最终,这名战士顺利康复,返回了战位。

    更让张瑛难忘的是,半个多月后,张瑛外出巡诊,在雪山上的哨所里再次遇见了这名战士。已经彻底恢复健康的小伙子激动得红了双眼,一个劲儿拉着张瑛的手道谢。

    边防战士拍摄的高原星空。孟  钊摄

    凝望——

    星光指引方向

    满天繁星下的雪山,闪耀着圣洁的光,这是张瑛的手机屏保。

    她说,内心澄澈的人,才能采撷这样的风景。

    这位内心澄澈的“摄影师”,正是秋迪俭革拉哨所战士错格特。这个蒙古族战士,在上大学时就学习绘画。在成为一名军人后,他决定用相机记录绿色青春。

    第一次到哨所巡诊,张瑛就听说了这个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错格特镜头下的星空,就像喜欢这群驻守高原的90后、00后一样。

    张瑛说,他们就像高原的阳光,热情耀眼,又像星辰一样璀璨,照亮祖国的山河。

    回到医院,有时下班很晚,张瑛走在夜空下,抬头望着天上的星星,寻找那些曾与高原战友们一同辨识过的星座。

    2022年春节前夕,错格特的相机镜头多次捕捉到中国空间站飞越哨所上空的瞬间,并拍下执勤战士和空间站同框的照片。他把这张照片送给张瑛作为新春礼物。

    收到照片后,张瑛临摹了一幅水彩画,寄给哨所战友,她还在画的下方写了一段话:“头顶同一片星空,共守祖国山河。”

    每年,年轻军医被分配到张瑛所在医院,医院领导都会让她这个常上高原巡诊的“英模军医”为新军医上一堂党课。

    走进院史长廊,凝望着英模的画像,张瑛的讲述令人动容:时任医疗队长赵永吉,在牧区巡诊时,倒在风雪之中。

    战友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牵挂着哨所战友:“你们别管我,继续向前走。”

    “战士守护高原,我们守护战士。”张瑛眼中,像凝望星空一样,守护挺立高原的身影,这就是军医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人守望的背后,更有一家人的守望。

    张瑛的丈夫唐群科也是一名军医,与她在同一家部队医院任职。作为该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唐群科肩上担子很重。妻子经常到高原巡诊,他就边工作,边照顾儿子。

    那年,17岁的儿子唐捷章突发阑尾炎,需要紧急做手术。当时张瑛正在高原参加演训,唐群科作为家属签署了手术同意书,又作为医生亲自操刀为儿子做手术。

    “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么大的压力。”几天后,张瑛下山回家,唐群科看到妻子,这个七尺汉子竟然流泪了……

    “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战友痛苦。”这是张瑛所在部队医院传承至今的一种精神,张瑛一直记在心里。

    打开她办公室的柜子,各类科技和医疗研究成果证书,有10多本。每一个研究课题,都离不开“高原”二字。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她制作了“训练贴士”、研究训练伤防治操。每到一处,都会把这些“防病技术”传授给常年驻守高原的战友。

    作为医者,张瑛决心要实现她的承诺:走过喀喇昆仑上的每一个哨所,攀登更高的山峰。

    翻雪山、蹚冰河,一身迷彩冲进病房;茫茫夜色里,漫天风雪中,张瑛凝望着远方……

    离开阿里后,张瑛收到了宋浩为她创作的两幅画。“敬爱的瑛姐,感谢您多次到哨所巡诊,看望我们、送医送药,我在哨所战友建议下画了两幅画,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读着哨所战友写的信,张瑛的眼眶湿润了。

    张瑛将这两幅画的照片,通过手机发给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唐捷章感动地说:“谁说驻守高原的人是‘木脑壳’,这就是军人的浪漫。”

    夜晚,张瑛再次抬头凝望着星空,她始终坚信还有一种美好。她的挂念,沿着目光所及一路西行,抵达雪山哨所。

    时光为证,山河铭刻。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